战国七雄之秦国篇——王翦 (第2/2页)
秦始皇不惜亲自屈尊去王翦的家乡。重新请其出山,还完全按照王翦的军事部署来提供兵马钱粮。
当然,王翦也并非是蠢蛋,他带着秦国举国之兵六十万,别说秦始皇了,哪个皇帝都不会放心。
在出击楚国之前,王翦还为此跟秦始皇演了一出讨要富贵田财的把戏,用来打消秦始皇的疑虑。
既然君臣猜疑的隐患消除了,王翦也就能全力整合六十万大军的战力,楚国自然也没能在他手上逃过大劫。
王翦是历史上少有的能指挥超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家,在古代,统帅六十万兵马,还能游刃有余的指挥打胜仗的将军并不多。
这属于指挥超大兵团作战的范畴,不是普通将领能涉及到的,排兵布阵、扎营行军、后勤分配、山川地理的合理借用、时间及空间的运用、多方向、多兵种的配合,是相当高明的本事。
古之名将,如卫青最多时不过统帅五万大军(不包括后勤人员),其和匈奴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战,跟霍去病加一起才十万。
唐朝李靖灭突厥时,六路大军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万,南宋岳飞麾下的岳家军不过十万,明朝戚继光建立的戚家军才数千人。
历史上指挥数十万大军出征的,大多反而是败仗最为有名,比如晋朝时的淝水之战,东汉末至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隋末的虎牢关之战等等。
苻坚、袁绍、曹操、刘备、窦建德等,都不是平凡之辈,大多身经百战,可也无法有效驾驭数十万兵马,全部成为以弱胜强的反面教材。
还有北宋神宗时期的五路伐夏,明朝天启年间的萨尔浒之战等,全是大兵团作战时,因指挥系统不顺畅,各路军队各行其是,而导致的大败。
由以上历史名将们在征战时统帅的兵马人数,以及诸多历史战例,可以看到,指挥数十万兵马进行大兵团作战不是谁都能行的。
即使在现代的我军中,数千名战功赫赫的将军里面,也只有林帅、刘帅、彭帅、徐帅、粟大将等寥寥数人才能够办到。
而在古代,也只有白起、韩信等少数军事天才能跟王翦相提并论,可见,王翦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在历史名将中是名列前茅的。
王翦及其子、孙,都是比较纯粹的将军,没有过多参与政治,而且,秦始皇对功臣的态度是相当好的,没有因防备心理杀过一个功臣。
秦朝建立后,因功封侯的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其子王贲类同,但其孙王离在秦末时,因战败被项羽俘虏,结局不明,比较公认的是被项羽所杀,王离的儿子王元、王威为躲避战乱,逃到山东琅琊一代隐居。
可王家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成为从汉朝至唐朝时期,能影响到天下局势的大家族,至唐朝时,当世大族中,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以王翦为祖。
在这两大家族中,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东汉末年设计杀董卓的司徒王允。
东晋时能比肩皇帝,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兄弟俩。还有书法大家王羲之父子。
唐朝时,唐高宗的第一任妻子王皇后,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等等,也都是王翦的后代。
王氏在隋唐时,一直是天下间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翦的后裔们创造的家族,可比秦始皇的家族长久太多。
国亡家族不亡,也是古时常态。
而王翦在汉朝晚期,辅佐暴秦的名声渐渐好转,也和其后裔建立的家族崛起有关。
总结,王翦在秦朝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战争之中,或许有杀戮,但他只是尽到了军人应有的职责,两汉时,对他的评价不客观。
王翦这样历史上少有的,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天才,且功高盖世。但他幸运的遇到了对功臣并不残暴的秦始皇。
王翦在功成后隐退,也是其家族后裔在战乱中及战乱后能传承下去的主因,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意味着仇人不多,后裔能相对安全的绵延传承。
由此看,王翦绝对是有大智慧的,能瞻前顾后,且不受损伤,很难得!
战国前期有吴起,孙武,孙膑,庞涓等,战国中后期有四大名将,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等等,两汉的韩信,周亚夫等,鲜少有能善终者,王翦能急流勇退,不得不说,他是有大智慧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