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篇——戚宦之争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 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汉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于不满外戚专政,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成功后结果宦官得势,皇帝身亡后,继位者又是年幼的皇帝,另外一太后又“垂帘听政”,结果恶性循环如此不断持续。
东汉自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汉和帝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为侍中,出宣诏命,掌握政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汉安帝初政,太后兄弟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兄弟阎显等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
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与其他宦官十八人,拥济阴王为帝,是为汉顺帝。后孙程等又杀了阎显。顺帝时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梁商、商子梁冀先后为大将军。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质、桓三帝。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自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更番弄权。
历史学者认为戚宦之争的起因有以下几种
(一)西汉皇后吕雉,结果造成后来吕氏专政的局势。到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大将军一职,规定必须由外戚担任,加重了外戚的权势。
在西汉,权势高的外戚有汉高祖时期的吕氏武帝及汉昭帝时的霍氏汉宣帝时的史氏及许氏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时的王氏、傅氏、丁氏。
(二)东汉的汉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军权力:汉光武帝因惧丞相权力过大会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权力,结果使得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
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和帝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专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年),和帝用宦官 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安帝初政,太后兄弟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弟 阎显等兄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
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与其他宦官十八人,拥济阴王为帝,是为顺帝。后孙程等又杀了阎显。顺帝时,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 梁商、商子冀先后为大将军。
梁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冲、质、桓三帝。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自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更番弄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