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走近克孜尔嘎哈烽火台 (第2/2页)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烽燧就成为守护绿洲的重要军事设施。
古龟兹大地上散落着不少形态各异的烽燧,它们默默守护者龟兹城的和平与安宁。
克孜尔尕哈烽燧基底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米。由基地往上逐渐收缩成梯形,高约13.5米。
烽火台为夯土结构,下粗上细,由下向上逐渐收缩。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20厘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
克孜尔尕哈烽燧因为位于盐水谷的出口,盐碱大、土质黏性差,不适合砌筑墙体。士卒们只好挖掘红土砌筑,因此,烽燧成了红色。
花池可以想象古代守边关的官兵十分辛苦。
一千多年前的官兵在这里守卫烽火台,冬天的气温据说是零下20度,他们穿着厚重的军服,行动不便。
但他们还要在寒风中站在塔上站岗,或是围在楼底下屋子中间的小火炉取暖,吃粗粮做的干馍,没有菜,肉也很少。
夏天据说最高温度有38度,这些士兵要在烈日下站岗,要和无数蚊虫作斗争,每个人经常被蚊虫叮咬很多大包小包,痛痒难忍。
但他们没有电蚊香和清凉油,风油精,只能忍受痛苦。
无论古今,守卫边关的官兵都是最苦的,他们常年呆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食物缺乏,孤独寂寞,风吹日晒,每天还要操练,站岗很久,苦不堪言。
花池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善于共情,每当想到受苦的人们,就忍不住同情伤感。
她想,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是烽火台的高大壮丽,可是千年以前,中国大地上的无数烽火台守卫士兵却是用鲜血和生命,用无尽的痛苦守卫着它们。
夏有玉开始录解说词,
“西汉设立了男子自23岁起至56岁都要服兵役的制度,有时由于兵员不足或者战火连年,军士延期戍边的事情多有发生,在西域出土的文书中有军士长期驻守边关的记载。
燧是最基层的军事单位。一般相隔数里便设一燧,除设燧长外,有燧卒三四人。
报警的主要信号,夜里点火为烽,白天放烟为燧。
发现敌情时,主要根据敌人的数量和入侵情况等发出相应的信号。
燧卒(士兵)大多驻守在戈壁荒漠,要守望烽燧,时刻监视敌军动态,通过收放烽火将敌情传回后方,再由后方组织力量反击。
唐代放烽火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
由于夜里视野受限,每座烽隧还会养至少两条军犬警戒。除警戒外,燧卒还要担负起制作箭靶、收集并堆积马草、储备烽燧燃料等繁重任务。
相对于繁重的工作,战斗对燧卒的影响更大。除了经受恶劣天气的考验,有时他们还需要独自抗击小规模入侵者,发生战斗,由于缺医少药,有可能受伤或战死。”
夏有玉录完了解说词,独自在烽火台前拍照。
大家都在整理设备。钟导和吕风在交谈。
花池走到夏有玉身边对他说,
“你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下午要不要到老城去买点库车的龟兹纪念品?”
夏有玉说,“不知道下午还有什么拍摄工作,我也没想好该买点什么。”
花池问,“你就买点什么新疆特产,比如砖茶茯茶等。”
夏有玉说,“吃的东西不用买,新疆瓜果在北京也可以买到,咱们可以找到喜欢的店铺,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以后让他们快递给我们,现在新疆食品网购很方便的。”
花池说,“那就买点小铜雕,小铜盘,木碗、木勺等,小巧好带。”
夏有玉说,“听说喀什大巴扎里的东西更多、更精美,要不咱们到喀什再买吧!”
花池刚说完“好!你陪我去买好吗?
夏有玉说,“没问题!我陪你去!”
这时,就听见吕风在越野车前面喊,“大家上车了,我们要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