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忧心忡太子欲改铸 (第2/2页)
“这可不行,大哥,照你这么说,那我们得赶紧禁止这钱的使用啊。”苻生有些着急的说。
“别急,让我先想想,此事得慢慢来,急不得。”苻苌却是摸着自己的下巴说。
“对了,阿禄,现在的宫钱大都用什么?”苻苌询问忠禄。
宫钱始于汉代,主要是用于皇宫中庆典节日装饰和宫人之间所流通使用的货币。
忠禄想了想回答:“殿下,宫人基本还是在使用丰货钱,还有些就是以物换物了。”
最后,苻苌先是叫苻生回去,然后自己独自思考该怎么去做,他最先想到的便是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可是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当今四分五裂,而秦国又刚刚建立的情况之下,显得更加困难。
最终,他思略再三,觉得先画一些模板出来,随后便叫忠禄取来纸笔开始动手,而这一弄便是大半天的时间,苻苌连晚饭也没有吃。
在得知苻苌还没有吃晚饭,强姝便带着餐盒来到了正殿内,走进正殿,强姝一眼便看到了苻苌正埋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
强姝走到桌前,将餐盒放在桌子上,一边从里边取出菜肴,一边对苻苌说:“怎么,身体这才刚好,就又不吃不喝了?”
苻苌放下手中的纸笔靠在凳子上叹了一口气:“吃不下去啊。”
“怎么了?说来听听?”强姝说着将一碗粥递给了苻苌。
苻苌接过粥喝了一小口之后便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担忧全部告诉给了强姝。
“那你想怎么做呢?”
“铸造新币,必须得铸造属于我大秦的新币才行,可是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办成的啊。”
“还有什么问题吗?”强姝的美眸眨了眨询问。
苻苌将自己画的草图递给了强姝:“你看,我打算重新铸造两种新币,第一种大秦永安,分为平钱(一文)、折二和折五,折五重五铢,就是效仿汉朝的五铢钱,给改个名字罢了,平钱重一铢、折二重二铢,然后第二种大秦祥嘉,分为折三和折十,折三重三铢、折十效仿秦代的半两钱,重十二铢。”
“你这是想恢复到秦汉时期的钱币?”
“我也没办法,现如今,就只有秦代的半两钱和汉代的五铢钱在民间的口碑最好,像当初汉朝初建的时候,那汉高祖刘邦也曾铸造过重八铢的半两钱,虽然都叫半两钱,可这却比秦代的足足少了四铢,导致最后老百姓并不买账。至于这最高的定为折十,我觉得也足够用了, 不然像王莽搞出一堆次布九百、大布黄千(一枚抵一千枚五铢钱)那样面值那么大的钱,老百姓还不把我生吃活剥了。”
听苻苌这么说,强姝不由得莞尔一笑:“没想到你心中这么记挂老百姓。”
“老百姓其实是很纯朴的,嗐,能多让利于民一点就多让一些吧,主要现在短时间内也无法一次性将全国的钱币都给换了,光是生产这么多种式的钱币那得消耗多少铜料啊,而且老百姓买不买帐还不一定呢,最关键我还怕一个问题就是到时候这些钱流通到晋、凉、燕怎么弄。”
“嗯…我觉得吧,要是真按照你说的这样来做,老百姓是肯定会接受的,只是这铜料和这个流通问题确实有些不好弄啊。”
突然,强姝灵光一闪:“为何不用铁和铅来铸造新钱呢?”
“铁和铅?”
强姝又摇了摇头:“不行不行,这样的话老百姓是肯定不会买账的,要是真的用铁和铅来铸造新币发行的话,到时候晋、凉、燕诸国它们依旧用铜钱,而我国却用铁钱和铅钱,这也不行啊。”
强姝也是有些无语,自己怎么会想出这么愚蠢的办法呢,虽然说铁和铅比铜要更好获取,而且铁料和铅料的存量也比铜的存量多,可这也就导致了铁和铅比铜更加的廉价,而且铁和铅比铜更加难保存,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主要以铜作为钱币的主料,而不是铁和铅了。
(注:1、古代主要以铜铸钱而不是铁和铅是因为铜在中国古代发现的存量较小,而铁发现的存量较多,所以用铜起来比较容易表示财富。铜的化学性质较铁稳定,不容易氧化,以及生锈,适合造货币。早期的铁,多是生铁,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而铅则是质地较软,且长期使用容易铅中毒。
2、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两晋都未曾铸造新钱,使用的是五铢钱、王莽钱、半两钱、吴钱、蜀钱。而十六国中铸造新钱的有前凉(或北凉)的凉造新泉(关于凉造新泉的铸造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前凉所铸,一说为北凉所铸,小说里采用为前凉所铸)、后赵的丰货钱、成汉的汉兴钱和大夏的大夏真兴(又叫太夏真兴),史料记载前秦苻坚曾销毁秦始皇时所铸的2个铜人(原有12个,董卓曾毁10个铸造小钱)铸钱,但因漏载钱名,留下谜团。
3、唐代以前,铜钱大多以重量(如半两钱、五铢钱)、年号(汉兴钱)、国号+年号(大夏真兴)、年号+吉语(太清丰乐)、年号+重量(太和五铢、天嘉五铢)等为主,像后世常见的通宝(最早见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元宝(最早见史思明所铸得壹元宝)、重宝(最早见唐肃宗所铸乾元重宝)等则是兴于唐代。至于为何起名为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一是寓意好,二是为了方便(像年号钱基本每改一次元就要铸造一次新币,太过冗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