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殿试 (第2/2页)
“今科会试前三名被姓王的全包了,这怎么考?”
另外一个太监知道王平和王衡的身份,悄悄的拉他衣袖,示意他别说了,小心祸从口出。
那个太监立即明白,马上住口。
严肃地交代了看到陛下不准高声,不准没有允许就说话等等。
交代完一切御前礼仪后就带着这三百多人,向黄极殿进发。
“这王衡乃是次辅王锡爵的儿子,你要死不死,乱他妈逼逼,到时候人家一根小指就按死你。”
哪个太监这才明白,吓得冷汗直冒。
殿试成绩出来共分三甲,第一甲就是前三名。
第一名也就是人尽皆知的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这第一甲皇帝授予进士及第!
第二甲第一名实际就是第四名,称为传胪,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所有的贡士依照名次在殿内坐定,内侍逐个发放白纸。
这时几个身穿朱红袍服的官员进入了大殿,站在首位的就是新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王大人!
他告诉贡士们,要沉着冷静、不要急慌!
考出自己的水平,十年寒窗不易,龙门就在眼前。
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
贡士们躬身称是,不辜负尚书大人的期盼。
辰时到,几个内监和几个礼部官员开始巡场!
主考官当众拿出皇帝的命题考卷,查验腊封完整性,几个副主考均无异议后撕开考题。
主考官开始朗诵题目:
制曰:
朕闻自古帝王立纲陈纪,移风易俗,一禀于礼法,使尊卑有序,上下相承,然教体统正于朝廷,教化行于邦国,所以长久安宁有比具也。
当周之隆,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分职率属两万国里,朕甚嘉之甚慕之,是操何术而臻此?
造其叔季,先王之遗泽故在也,何以陵夷若是?
其兴衰得失之故可指而言与?
至汉文时有以弃礼仪捐廉耻长太息者,神爵中有以述旧礼王制为本务者,宋嘉佑间有论审势殷之先罚者,有疏道习比唐之季世者。
……
今诏书数下,中令既严,雨帘陛之间,辇毂之下,犹有定问不行者。
无乃礼教不修,法度不饬抓抑风会日流而不返,积习已成而难变软?
将朕暗于大道,无能率作省成而示之极也,兹欲礼达而分定,法举而令行,纲维整肃,习俗淳美,以观扬圣主之先烈,而远追成周之隆,何施而可?
尔多士其悉抒所蕴,详着于篇,称朕意焉,母有所讳。
王奎整篇读下来这个策问都是围绕着“礼”与“法”提出了几大问题。王奎把他一一归纳总结成几点:
第一周代之盛衰何在?
第二汉宋诸儒都是“应古宜合时宜”的吗?
第三明太祖作为开国君主,他的礼法可以发扬光大的吗?
第四对于现实中不遵守礼法的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教化或者惩罚他们。
王奎想到关于礼最初最初礼由孔子推演而流传,太史公在《史记》中专着礼书描述曰:
太史公说:“礼的品格,功能,实在是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他主宰万物驱策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去研究过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根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
……
关于法,大概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解决天下分崩的势态,先哲们思考如何治国诸如韩非子、李斯、申不害、李悝、商鞅等人要么着书立说,要么在各国身体力行实践法的治国理念,为乱世谋出路。
法分为霸道思想,无为而治、以术治国、王道思想、佛家思想
霸道思想主张用武力,权力和刑法对国家进行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