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稷下学宫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煌煌帝国之大秦!
这场罢免魏冉相国之位的朝会结束之后,秦国庙堂之高,最终王权战胜相权,秦国面临的外戚专权王权势弱的危局基本平息。秦王完成了不论是谁,阻挡秦国战争机器高效运转,都要扫除的清障工作。客观上,避免了由于各派势力争权夺利产生的内耗,从而被君明臣强、军力强胜、举国团结一心的赵国给击垮的局面。从此之后,秦王可以把国内所有的力量紧握于手,与迅速崛起的赵国做全面的军事对抗。
在魏冉去职之后,王稽赴魏找来的大才张禄,成为了新的相国。而值得一提的是,秦国自秦孝公以来重用列国贤才仕子,到秦昭王这里已经四代了,而昭王对于贤才的渴求之心也从未消亡,只是年轻的时候有宣太后和魏冉主政,他还一时间站不到秦廷的决策中央来,就把这个念头压在了心里而已!以昭王的英明,当然知道大才这种稀罕物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在上次他派遣王稽在魏都搜寻大才的同时,还另外派出了一支人马,远赴齐国寻找大才。
大才可不是说到哪里找,哪里就能有的,之所以下了死命令让王稽在魏都寻找,也是心中实在迫切而已。当时的列国情况是,国力秦国和赵国最强,要说文化氛围和仕子的数量和质量,还是魏国和齐国最盛。也许秦昭王也明白概率是怎么回事,所以就盯死了这两个地方,非要搞出大才来!
而齐国的稷下学宫声名远播列国,秦昭王当然是知道的,上次他就派了精明的使者,秘密的潜入稷下学宫,要在里面给秦国找到一个大才来,也就是说,秦昭王打定主意是要狠挖齐王的墙角了。不得不说,秦昭王准备的很充分,他甚至手书了一封邀请函让使者带上,诚邀大才入秦。
齐国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为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由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始建。“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是齐国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最初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举办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战国初年,田氏经过几代努力(包括大量娶美姬妾生田姓男丁,充实齐国的各行各业),而获得了齐国上下广泛支持,取代姜氏成为王族,日渐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田氏成为齐国的主人之后,虽然王族换了,但是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田氏代齐”事件,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这是历史上的一奇葩事件。而被齐太公田和放逐于海岛上的姜齐末代君主齐康公,最初“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的待遇也被收回,最终落得个在斜坡上挖洞为灶,聊以度日的下场。但是即使是这样,毕竟篡权就是篡权,到了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这一代,心里面始终还是觉得不踏实。为了对齐国的田氏政权取代姜氏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巩固统治地位,齐桓公和他的儿子(后来的齐威王)经过一番苦心琢磨,找到了田氏是黄帝后裔,而姜氏是炎帝后裔的历史根据,因为上古有黄帝战胜炎帝而得天下的传说,同样也就为\\\田氏代齐\\\找到了合法性!
但是这样的一个精妙绝伦的说法,就自己知道显然是不够的,田齐要让列国的人都知道,并且达到多数人认可的程度。而这个怎么才能做到呢?聪明的田家两父子想到了一个开创纪元的办法:让当时掌握文化,和唯一的新闻媒介传播者——列国游学仕子,去干这件事。可游学士子,名声最大的当属以孟子为代表的“法外狂徒”了,他们怎会甘心听从,田齐给安排的宣传员活计呢?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专门为士子们管吃管住、拍士子们马屁的稷下学宫,也就应运而生了!
同时,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就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再结合所谓的田氏祖先黄帝的传说,从而在稷下学宫中创立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黄老学说。
为了让各国的士子们蜂拥而来,田齐为他们准备了十分丰厚的待遇。封了不少着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杂、阴阳诸家。一时间,在这个管吃管住,不需要为五斗米而折腰,不需要为胡说八道而负责的开放大学里,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秦国密使在到达齐国之后,理所当然的伪装成了游学仕子,用这个便利的身份混进了稷下学宫。当此之时,荀子正在稷下学宫第三次担任祭酒的职位上,正值春风得意,而秦使也需要在这里长久的观察、考证谁才是真正的大才,为了工作便利,所以就设法去接近和讨好学宫的实际管理者——荀子。
秦使的这马屁一拍、一待一观察,就耗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张禄入秦,并且辅佐秦王收拾了魏冉之后,他才看到了、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曙光和契机。
祭酒的肥差,可是人人都羡慕的存在,作为一个纯学者的荀子,能担任这个职位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他却前后担任了三次,这件事即便是后知后觉的秦使看来,也是相当过分了。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荀子果然被小人谗言诬蔑。作为一个心高气傲,胸怀乾坤的大学者,荀子自然不会去和市井小人争长短高低、孰是孰非,找齐国的当权者衔接沟通、甚至是阿谀谄媚则更加全无可能,所以,被罢免,是此次事件的最终结局。
一时间,荀子心中气愤难当,而早已成为他身边说得上话的表面士子,实则密探的秦使,心中反倒是兴奋异常。秦使正好在这个关头,看准了荀子正是稷下学宫中唯一的大师,既然齐国有眼无珠,让此等大才遭受无端屈辱,那秦国的热土,将是他挥洒才学的不二之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