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纳新 (第2/2页)
哎呀,换自己碰到糟心事就想到黄袍加身,难怪赵老大明知道自废武功也要选择那么干,邢承恩都想这么干了。
让顾平带人去把相关闹事人员都抓了,连夜审问,明天一早邢承恩要看到结果。
王进见顾平走了,开口说道:
“团练,这些人全是金国一个地方过来的,都是乡里乡亲,大家报团取暖本是人之常情,可是被有些心思不纯的人利用,咱们需要防微杜渐,是不是从南方也收拢些人,全是一个地方的不好管理。”
“宋国也有流民?”
邢承恩好奇。
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始至终执行募兵制的朝代。
灾年的时候通过募兵收编大量的流民,降低农民起义的概率,稳定社会发展,这也是宋朝一直遵从的原则。
这种政策带来的效果是十分好的,所以到了南宋的时候依旧使用的是这种政策,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到了宋高宗的时候,流民的吸收甚至是扩充到了整个军队都是由流民组成的。
邢承恩一直以为有这项政策的南宋是没有流民的。
王进一解释邢承恩才明白,吸收流民后,宋代的军队之中兵源开始充足起来,士兵的数量也是逐渐的增多,军队规模也是扩大。
但是,都是流民中的壮士被吸收掉了,其余的老弱病残的流民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王进的意思是收拢这些人进来,可以分散一下人口构成。
老人好安排,这么多的地完全够他们种了,有稳定的生活他们就不会乱来。
少年进学堂学习几年出来就都是邢承恩的学生,对邢承恩的信服度是最高的,从根上解决了队伍的思想问题。
现代人认为古人一直都是“重男轻女”,其实在大宋朝不然,《阳谷漫录》记载:北宋时期首都开封出现“中下之户不重生男,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的现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等收入以下的人家不重视生男孩,生了女孩视若掌上明珠。
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源是,大宋朝上流社会的泛娱乐化十分猖獗,许多达官显贵、富商地主豢养由歌姬、舞姬、乐人组建的私家歌舞团,从皇宫到贵族人家再到市井之间,大兴欣赏歌舞饮酒娱乐之风。
中等收入以上者虽然比不上贵族富商,但也有众多娱乐场所供其消遣。
娱乐业发达,就造就了大量的美女就业机会,社会上需求有姿色、善歌舞的美女,这就不难理解宋朝为何重女轻男了,很多低收入家庭想通过女儿改变贫困现状。
到了南宋,重女轻男现象依然存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南宋杭州城“风俗尚侈,细民有女则喜,生男则不举”,首都人崇尚奢靡,平民生了女儿非常高兴,生了男孩竟隐匿不报甚至丢弃。
南宋中期,由于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生不举子或弃子,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好在一些地方官对于幼儿的收养问题甚是重视,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希望将慈幼事业从一般的慈善机构中独立出来。
王进的意思是南宋有很多这样的男孩子,邢承恩可以大批买入一批,经过几年的教育,这些人就是邢承恩的基本盘。
通过一些门路可以把南宋慈幼事业单位的幼儿们买回来自己培养,人家换得银钱收养更多的幼儿,这样的产业链已经很成熟。
一些大户人家招收这些孩子成为自己的家生子,这样能保证忠心。
邢承恩这边可以按一个学期为节点,大批买入一批少年,如此几年之后这些孩子正式源源不断的毕业,可以有效的帮助邢承恩稳固基本盘。
同时从其他地方引入流民来打散原来都是一个地方过来的隐患。
纳新之举很有用,流民来源太单一会产生问题,现在自己武力充沛可以压一压,之后呢?当军队和政务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人把持会怎样?想想东林党,他们就是在南宋起的苗头!
多从其他方面补充一下人口,把人口来源分散开来,以后的村子也要把人打散来安置,这些问题和邢国举等五人商量一下提前做出安排来。
从其他地方移民的事情也做起来,王进有门路就快些去办起来,正好学前班可以再开设起来。
王进领命后下去安排,这种事情需要悄悄办,虽然南宋人市不少,但这种事情多少犯忌讳,大张旗鼓的不好。
其实南宋海商大多买入少年认义子,帮助海商贸易等等情况已经成为常态,各地官员也都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私下里这么办的人多了去了,无非是银钱开路就好办。
这就是官面上禁止,下边人却都在做,好做不好说的事情,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悄悄办了就是了。
买的少年帮自己办事,为了安心带上老的也说得过去,老弱能惹出什么事?官员怕的是精壮,那些人才是闹事造反的主力军。
带着老人的孩子不算什么,悄悄办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