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世家永流传 (第2/2页)
中正官品评的内容主要是家世、行状,根据二者来进行定品。家世指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行状则是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原则上讲,定品应该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依据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埋没在下级官职中;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官至高位,获得权势,代代相承。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魏晋诗人左思曾作诗讽刺这种情况: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但一首诗自然改变不了门阀世族垄断权力和财富的状况。长久以往,形成了许多数百年不衰的顶级门阀,甚至有不少门阀都出过皇帝或者权力还要胜过皇帝的权臣。虽不见诸文字,但世家中人,已然形成一些默认的等级,荥阳郑氏正是最为顶级的一品门阀之一。
后人柳芳在《新唐书》中论及中古世族中的上三品门阀,言: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江左“侨姓”世族王谢袁萧,指的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除了陈郡袁氏为三品门阀外,皆为二品门阀。其中出色人物,有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齐太祖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等。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自守,不过分进取,显山露水,并无其他三姓人物的显赫,虽位列上品中的最末一品,但实力亦绝对不容小觑。
东南“吴姓”世族朱张顾陆,崛起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均在吴郡,代表人物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刘义庆《世说新语》有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相比“侨姓”的人才辈出,“吴姓”终归是略逊一筹,皆被定为三品门阀。
山东“郡姓”崔李郑王卢,最为显赫,被视为“四海大姓”、“门阀之首”,皆为一品门阀。它们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合称“五姓七望”。
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亦是人才辈出,以弘农杨氏最为显赫,当今皇室杨家、已故太尉杨素,都出身于弘农杨氏。其次便是同为二品门阀的韦氏和杜氏,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而河东裴、柳、薛三氏门阀,被定为三品门阀。
代北“虏姓”,指的是胡姓中的贵族,像元、宇文,分别是西魏、北周的皇室,但他们毕竟是胡人,常常为其他世族所轻视,即使是元氏、宇文氏,也不过是二品门阀,长孙等其他姓氏,皆为三品。
这些世族,世代身居高位,纵然偶有沉沦,亦很快崛起,绵延不衰,是以就算是当初以文起家的世族,也借助权势延请名门高手、收罗武功秘籍,底蕴不在江湖名门大派之下,偶有卓越天才,亦能融汇百家,自创奇艺,成就无上宗师。
山东“郡姓”崔李郑王卢,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门第,源远流长,还在王谢袁萧之上,武功传承,亦是非凡。
因此,在江左“侨姓”世族王谢袁萧组成乌衣剑派,东南“吴姓”世族朱张顾陆组成吴门剑派、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组成关中剑派,加强联合,共同培养子弟之际,山东“郡姓”崔李郑王卢却只是保持联姻,彼此并不分享家传武学,甚至为了避免被他人偷学去,还留下“传子不传女”的规矩。
因为五姓七望,每一家的武学都足为可观,在他们看来,无须像江左“侨姓”、东南“吴姓”、关中“郡姓”那样联合起来,只要将自家的武学练到精深处,便足可成就无上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