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廉价送碗粥,一饭千金恩》 (第2/2页)
“不怕,走,去码头。”杨景说着手一挥,领着两个少女直奔台江码头去扛包。
装船卸货都在台江码头,这种苦力活还是有的。但在清朝期间,曾经省会一度为了防止人口膨胀,防止外地流浪者汇集,为了稳定市区治安管理,当局海运码头有条文规定:
为了解决当地剩余的劳动力,码头用的员工必须是本地人,船主税收可以减半。这样一来,船主喜欢雇佣当地人,税收减轻,无形中利润空间增大了。
码头有专门设报收临时工的“服务站”,到服务站领块木牌,每块木牌上有编制号码,工人挂在脖子上,由带班工头领着队伍上大船卸载搬砖。因为搬砖最苦,工钱也最高。
会说本地福州方言者优先。刚好杨景身边站着的两位少女,都是地地道道的省城户口人,杨景装扮哑巴,混进临时工队伍排队。由刘曼用方言牵着杨景的手,扮成兄妹关系,进服务站报上名,领来木牌后,挂在“哑巴”杨景脖子上,直接开工。
午后,秋末的台江码头,正是涨潮时间。好大的台风阵阵吹来,不停地吹卷起江水浪头,层层翻滚。
浪头翻滚着撞击着油轮,拍打着货船,杨景站在船上,总感觉身体跟着船身波浪起伏,摇摆不定,很不适应,有晕船呕吐的感觉。但为了回家得挣路费,他也得咬紧牙关,拼命搬砖,紧跟工友队伍,上船下船,来回不知不觉有上百趟了。
傍晚,天色也渐渐黑下来了。工头按每人脖子上的字牌号码,把他们带到服务站交字牌,以一船的货价,按人头分摊,领一天的工钱。
从当午到傍晚,半天时间,到手是五个铜片,虽然累点,但杨景脸上很是开心。
如果在农村的谟武,砍柴得花三个整工,才会挣得五个铜板。
杨景手里捏着五个铜片,在路边摊位上买了两条熟地瓜当晚餐,就快步地去刘到曼家附近的马棚了。
次日清早,他又去码头排队搬了一天砖,挣来十个铜钱。晚上高兴地跑来向刘曼和陈玉香汇报喜讯,差的十二个铜钱挣到手了!回家的船票有指望,明天可乘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