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内政 (第2/2页)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太子刘启摇摇脑袋:“这个唐太宗确实宽和。”宽和,但是不是温和。
虽然刘启年岁还不大,但已经经历过数场政治风波的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
李世民确实宽和,能够用人不避仇,还能够面对这样的直谏从善如流,不是宽和还能是什么?当然这有着种种政治目的,但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一个气量狭窄的人,若是效仿这种做法,怕是没多久就无法坚持下去。
但李世民绝不是那种温温和和,一个战场厮杀出来的皇帝,又怎么会是那种温和呢?
一旁,刘恒温温和和地笑了:“是啊,宽和。”
刘启就扭头看向他父皇:“父皇,您也很宽和。”
“是吗?朕也这么觉得,宽和一些不是坏事儿。”
【在各项制度上,李世民沿用了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府兵制度,就是西魏以来的军事制度,唐朝经过改良后继续使用。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军府,统领天下兵马。】
【而唐朝的军府分布并不均匀,长安所在的关内道拥有的军府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完美执行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理念。】
【而府兵制的“兵”,自普通百姓中挑选,同样也融于普通百姓中,平日耕种,占时才召集到一起,在农闲时间进行训练,既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
【而均田制则是府兵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唐朝将无主田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归属私人,而口分田到期要归还朝廷。】
【在此基础上,唐朝的十八岁以上的男性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
明朝,永乐年。
朱棣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政策,但是唐朝并没有能够长期把均田制维持下去:“这样确实很好,但是田地是有限的,迟早会无田可分。”就像他听到过的有关他们朱家早年的事情,以及他看到过的百姓失去田地的情况。
没有田!
……但是田地哪里去了?仅仅凭借百姓人口增长速度,真的那么快就把田地都占满了吗?
“等等!”朱棣“腾”地坐直了身子,满脸凝重。他没管朱高炽和朱瞻基疑惑担心的眼神,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之前神迹提到过,他们大明被农民起义攻进京城,而农民起义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田地,神迹又说他自己没能处理好爹的政策问题……
藩王兼并土地?现在,就有不少土地已经在他兄弟子侄名下。
【同样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就是租庸调制,根据男丁人数定额征收赋税。】
【在这些稳健的制度下,唐朝逐渐从隋朝末年满目疮痍的乱象中恢复,加上对外征讨的成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设,唐朝的经济逐渐繁荣,最直观的人口数据,从贞观初年的二百万户,到下一任皇帝唐高宗初年,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多万户。】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眼睛亮晶晶:“三百八十万户!”快要比如今翻上一倍的人口!
结果,他就见他的大臣们敷衍地点点头,心思明显没有放在这上面,不知道在想什么。
???李世民莫名其妙,这么好的事情,你们怎么不为此高兴?都在想什么?
其实,虽然这件事情确实值得高兴,长孙无忌等人本来也是为此高兴的,但他们一思考,就被更重要的一件事情牵扯住了注意力。
“下一任皇帝”……从二百万增长到三百八十多万,将近翻倍,到底是多长时间的结果?换句话来说,就是,陛下到底有多久的寿数?
毕竟,按照他们如今的估算,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时间并不短,但也并不要太长,起码是不需要三五十年的。这样倒着往回算,陛下……
但是太上皇如今看起来还颇为健朗啊!
莫不是早年征战伤了身体?
【是的,对外征讨的成功,和丝绸之路的建设。】
【或许,当时的人们并未想到过,唐朝,仅仅在贞观年间,就能够迈向辉煌。】
【毕竟,上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的汉朝,自高皇帝建国之后,足足等到第七代皇帝汉武帝刘彻,才洗净了耻辱,奠定了强汉的称号。】
【但李世民做到了,带着他一贯的自信,带着他闪耀的贞观群臣。】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担任正使,带着三十人出使天竺,结果就碰倒了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亡,国中大乱,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
篡位的阿罗那顺并不想要唐朝介入其中,于是动用军队阻击王玄策,跟随王玄策的三十名骑兵与之交战,失败被擒,阿罗那顺还趁机劫掠他们携带的诸国贡献的财物。】
【王玄策没有被抓住,于是趁机逃离到了吐蕃。在这里,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一千二百吐蕃兵、七千泥婆罗(尼泊尔)骑兵,共八千多人。】
【随后,王玄策率领这两支军队进攻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用了三天时间,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
阿罗那顺逃走,可他不仅没有想着投降,反而收拢散兵再次交战,结果被副使蒋师仁擒获。
随后,王玄策又俘获了阿罗那顺的妃嫔、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在长安献俘,李世民封赏他为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