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得体会 (第2/2页)
这未免太可怕了。
这些人是谁?周成感觉自己刚才的猜测很大胆,莫非是和朱元璋一样的人?
周成和他的书卷被绑在了一块,名声渐渐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朱标虽然一直都很忙碌,但他还是坚持着一天一篇的写完了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一个模范。
他牵挂着这里的水稻,牵挂着想留在这里的朱棣,又牵挂着皇庄上的实验田,牵挂着招募来的农夫。
偶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他也会拿着这本书,在镇上到处请教周老师。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周老爷子为人热情,能干,不管是哪家出了什么事情,都要找他帮忙。
周成看着他那精神抖擞,生龙活虎的模样,就忍不住咂舌。
朱棣被兄长拉去当苦力,留在了周成那里,之前因为太过忙碌,没能赶上《鲁某海上漂流记》的下篇,这些日子一直缠着周成,让他把下篇说出来。
结果被朱元璋一把抓住,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然后垂头丧气地走了。
朱元璋像是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态度,一会儿威风凛凛,一会儿又转过身来,拍了拍周成的肩膀,语气温和地说道:
“好久没见了,周大人。我们现在很忙,不知道那两个熊孩子有没有打扰到你?”
周成微笑着,和孙默打了个招呼,光是这几个月来,他就对黄老哥充满了好感。
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道出了来意。
“我是听泰子说,这里的米已经熟了,所以才会来这里。”
朱元璋说完,对着后面一群人一指。
周成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这些人的年纪都和黄大哥差不多,气质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以黄老哥的地位来看,这些人应该都是大明最顶尖的那一批。
一天比一天炎热,一天比一天难受,周成不自觉地朝两人笑了笑。
那些将军们大大方方的回答,只有两个文官一脸纠结的看着任八千。
周成疑惑地揉了揉自己的脸,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这些人都被朱元璋的随意给吓了一跳。
自从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权柄也是与日俱增,很少会对一个小辈如此客气。
不但是看重他的天赋,更是想要拉拢他。
以他们对朱元璋的熟悉,自然是大吃一惊。
眼前这个不知为何得到陛下青睐的年轻人,福大,他们当然要高看几分。
周成可不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他看着黄老哥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水稻,就跟着黄老哥一起朝田里走去,一边走一边聊天。
后面的人,脸上的表情,再次抽搐了一下。
来到田地,他发现一大块金色的水稻,似乎能闻到水稻特有的香味。
其他人也顾不上别的了,全都被那一株株奇形怪状的稻米给吸引了。
朱元璋走在最前面,俯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一大把大米,放在手中仔细端详。这一次,完全成熟的水稻,质量更好,没有枯萎,也没有生病,拿在手中,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抬头向农田中望去,只见一株株硕大的稻子,被硕大的果实压弯了腰。
不仅是朱元璋,就连那些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惊呼道:
“仙米,仙米?”
朱元璋站了起来,兴奋地对身边的护卫道:“你,给周大人收成这些稻谷。”
朱元璋身边的那些将军们,一个个都像是被人拿着屠夫的屠夫一样,一个个咬牙切齿,能成为皇帝的贴身侍卫,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如今,这些习惯了刀枪剑戟的战士们,只能用最简单的工具,弯下腰去收获。
幸亏周成的田地只有一亩三分地,朱元璋的手下虽然没有种田经验,动作也不算太熟练,但也用了大半日的时间,就把田里的庄稼收割得干干净净。
朱元璋焦躁不安,不愿离去,两个看起来像是文官的人,便出去帮助他,吩咐他的人把东西都收拾好。
随后,带着一丝兴奋地对着朱元璋说道。
“陛下,黄先生,属下粗略估计,这块土地,的确可以种出十斤的谷子!”
要知道现在的田地,一亩三斤已经很难得了,任八千怎么能淡定?
说话间,他还对周成投来了一个火热的眼神。作为负责国家财政和粮食安全的户部尚书,他很清楚这种高产大米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
他兴奋到无法维持自己的优雅,口中不断重复着:
“这是福瑞的征兆,这是福瑞的征兆!”
周成挽着衣袖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他可是清楚,这样的高产出对于古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瞧,眼前这个老头儿,已经兴奋地语无伦次了。
他们都听说过,有个很有才华的周公子,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他也清楚,那本被朝堂奉为至宝的《农要全书》,就是这位写出来的。
可是,当他们看到周大师种植出来的灵米时,整个人都呆住了。
这些人回过神来,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自报家门,都是向朱元璋道喜。
于是,他们朝着皇城的方向,行了一礼,兴奋地道:“天佑我大明,国泰民安!”
“这位皇帝,果然是上天的宠儿!”
周成抽了抽唇角,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一个个都这么浮夸,这么浮夸。
朱元璋哈哈一笑,心情舒畅,负手道:
“是啊,老天保佑我大明,一切都是顺风顺水!”
周成讪讪一笑,心中却在嘀咕:这都是些什么人?他是不是疯了?
也不知道是谁出了主意,这么大的喜事,自然要好好庆祝一下,所以根本不需要周成动手,他们的手下就像是哆啦A梦一般,在周成的院子里摆上了饭菜和食物。
大家坐下后,一饮而尽,纷纷对大明皇帝赞不绝口,赞不绝口。
然后,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跟周成握手,夸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