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江村 (第2/2页)
据陈里正说,这里本是官府为修筑防洪河堤的工人搭建的临时住所。有一年北边闹饥荒,不少流民逃到此处避难,由于原来的家早被其他流民洗劫一空,干脆在此安家落户。加之,岭南自古又是流放胜地,不少官员常贬来于此,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县令便将此地单独划分出来,成为了今天的三江村。
村子里人口繁杂,良籍的百姓有田地,靠种田为生,偶尔也去镇上干点零活,补贴家用。
流放过来的人没有土地,只能去浔江上游的河堤做苦工每天有二十文,勉强养家糊口。若是想自己种粮食,则需要掏钱向村里买地。
秦孟商望向绿油油的稻田,向陈里正打听:“里正叔,那田里种的是晚稻吗?”
现已是六月了,若是春季种下的话,应该抽穗了。
“你还认识稻子呢?”陈里正觉着稀奇,“稻子是在槐花开的时候种下的,这不今年雨水多,田里积水严重,估摸着得再等上个十天半月稻子才会抽穗。”
北方常闹干旱,那时天天求雨,生怕稻子喝不饱水,后来到了邕州,雨水又太多,刚来那几年不懂气候规律,稻子被淹了一大片,最后颗粒无收。
秦孟商想了想,道:“在田里挖几道沟渠把水排出去就行。”
“你说的这法子村里早就试过了,没用!”陈里正没当回事,继续说,“听王统领说,你们是从奉京来的?住在那地方的人只怕一辈子都没见粮食长地里的模样,种田这活儿,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在书上可学不到。”
秦孟商在学校种了几年地,哪里不知道种田是门学问?
她说的挖沟渠并非在水田边挖,而是在两簇稻苗间开沟,这样一来,雨水全积到沟渠里,稻子自然不会被水淹。
但以她现在的身份说出来,估计没人会信,如果能亲自实验一番就好。
“到了,就是这里。”
陈里正的声音拉回她的思绪。
秦孟商看到面前破败苍凉的茅草屋,不禁抽了抽嘴角。
茅草屋孤零零立在村尾,院子里长满了杂草,风一吹,屋顶上的茅草飘起来,地上的杂草也开始飘。
摇摇欲坠的柴门不时发出“吱呀”的声音,仿佛只要轻轻一碰,便会从门框脱落。
陈里正说:“这里原来是赵猎户的住所,后来他婆娘跟人跑了,他一气之下把那姘夫宰了,就被官府抓了去......但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这房子干净着呢。”
“村里本来是有两处空房子的,苏先生一家先来,便给他们挑走了,你们要是早来个把月,兴许就不用住这里了。”
“不过,苏家那地方没你这儿大,瞧,这么大个院子,到时候整出来种点菜多好?”
秦孟商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院子是挺大,放眼望过去,全是草。
但她都成流放犯了,好像也没理由挑,默默叹了口气,道:“能住人就行。”
“成,那我也不耽误你收拾了。”
陈里正刚走两步,突然想起还有事没交代,又折了回来:“方才王统领也说了,村里被流放过来的每户至少要派一人去河堤做工,如今小周昏迷着,便只能你顶上了。”
“你也别担心,不用你搬石头,你婶子包了工地做饭的活计,你去帮着做饭就成,工钱是低点,每天十文,管饭。”
十文钱。
在原身的记忆里,随手赏下人的都是银锭,最次也是碎银子,估计连铜板长啥样都不知道。
秦孟商心里苦,怎么什么倒霉事都让她赶上了?
但好在——管饭。
这年头,能活下来是万幸,能吃上饭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