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述律后废长立次 唐明宗焚香祝天 (第2/2页)
李嗣源追究把夔、忠、万三州交给高季兴,乃是同平章事豆卢革、韦说的责任。偏偏他二人又被揭发各种不法行为,遂罢去相位。
静难(邠州)节度使毛璋,原来是梁朝沧州守将,十一年前投降晋王,被任命为贝州刺史,如今逐渐升至高位。
他骄傲自大,违法乱纪,训练军队,制造武器,企图反抗朝廷。李嗣源命颍州团练使李承约为静难节度副使,侦察毛璋行动。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月九日。
唐明宗李嗣源调毛璋为安义(潞州)节度使。毛璋打算拒绝,李承约跟观察判官、长安人边蔚,耐心劝导解释,过了很久,毛璋终于接受。
却说去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还不知唐朝变故,派使者前来通好。
唐明宗李嗣源登基,派宦官姚坤,前去告哀,且报明自己已经继位。
之前,契丹军自沙河败退,未敢入寇。同光年间,反屡次派遣使节前来唐朝通好,唐亦尽释前嫌,对来使优礼相待。
其实,阿保机南与唐朝和好,实际上是为了向东看,他正出击渤海国,进攻扶余城。
唐朝派宦官姚坤,至契丹告哀,阿保机尚未返回上京临潢府,乃由番官陪伴姚坤东行千里,往谒行帐。
姚坤进入行帐中,但见阿保机锦袍大带,与妻述律氏对坐。待姚坤行过了礼,阿保机便开口问道:“听说你国河南、河北有两个天子,可是真的么?”
姚坤答道:“天子因河北魏州军乱,命总管李令公往讨,不幸变起洛阳,天子驾崩。李令公率军返回河南,回京师勤王,被大众所拥戴,军民归心,现已正位有些日子了。”
阿保机闻言变色,突然起座,仰天大哭道:“晋王与我约为兄弟,河南天子,我兄弟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今果因变身亡么?我听说中国有乱,未知确实,正拟率铁骑五万,来助我儿,只因渤海盗贼未除,以致迁延,哪知我儿竟长逝了!”
说毕又哭,哭毕又说道:“我儿既殁,理应派人北来,与我商量,新天子怎得自立?”
姚坤道:“新天子统师大军四十年,位至番汉马步军大总管,所领精兵三十万,上应天时,下从人心,国不可一日无主,那里还好延宕呢?”
阿保机尚未及言,其长子突欲,入帐指驳道:“唐使不必多辩,你新天子毕竟臣事故主!擅自称尊,岂不为过!”
姚坤正色道:“应天顺人,岂徇匹夫小节,试问你天皇王得国,究由何人授受?难道也是擅自称尊么!”
突欲不能再驳,只好默然退出。
阿保机这才和颜悦色地对姚坤道:“你说的也是在理。”
随即赐姚坤旁坐,慢慢对姚坤道:“我听说我的这个侄儿三宫六院,有乐官千人,宫婢二千人,宦官三千人,贪财好色,任用不肖,每天放鹰走狗,唱戏听曲。他皇后也贪婪敛财,不惜军民,应该遭祸致败。我得知消息,即举家戒酒,解放鹰犬,罢散乐官,若效我儿所为,亦将同归覆没了!”
姚坤答道:“今新天子圣明英武,剔清宿弊,庶政一新,即位才经旬月,海内慰望,亿兆咸怀。天皇王诚有心修好,令南北人民,共享太平,岂不善哉!”
阿保机道:“我与你新天子并无宿怨,不妨修好,但须割河北地与我,我从此决不南侵,与你国和平共处!”
姚坤又说道:“这非使臣所敢与闻!”
阿保机大怒,将姚坤囚禁。
十几天后,阿保机又问道:“河北不肯让我,但与我镇、定、幽三州,也算了事。”
说至此,从案上取过纸笔,令姚坤起草割地文书。
姚坤朗声道:“外臣为告哀来此,岂为割地来么?”当场缴还纸笔,不肯起草。
阿保机暴跳如雷,声言要把姚坤杀死,幸亏宰相韩延徽劝免,仍将他拘住,不让他南归。
不久,契丹军夺得扶余城,再攻入其京城,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留长子突欲镇守,号为人皇王,携次子德光回国,号为元帅太子。
途中阿保机遇病,竟致崩殂,终年仅五十五岁。
阿保机自担任契丹首领算起,在位二十年。自他称帝算起,在位十一年。
时为唐明宗天成元年,阿保机天赞五年,公元926年,七月二十七日。
皇后述律氏护丧返回上京,长子突欲亦奔丧归来。
述律氏召集各部酋长,商议继统问题。
述律后素爱次子德光,乃命二子乘马,俱立帐前,宣告诸部酋道:“二子皆我所爱,未知所立,还请你们审择一人。如已审择得宜,可趋前执辔。”
说至此,以目斜视次子德光,诸酋长素惮雌威,瞧着述律后形状,已经窥测意旨,便皆走到德光马前,握住马缰。
述律后大喜道:“众志一心,我怎敢违反?”
遂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契丹嗣主。是为契丹太宗,时年二十五岁。
耶律突欲不喜,率数百亲从南下,准备投奔唐朝,被边境守军捉住。述律后也不怪罪,令仍归东丹。一面释放唐使姚坤,令他归国报丧。
时已为九月。姚坤回到京城洛阳,报明唐明宗李嗣源。
唐明宗因使臣得归,不便与他决裂,再派使者吊丧。
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尊母述律氏为太后,送阿保机归葬木叶山,仿中原制度,修建陵墓,又为父皇阿保机议定庙号为太祖。
述律太后征集各酋长夫妻,一同会葬,临葬时,问诸酋长道:“你们思念先帝否?”
诸酋长自然同声道:“我等受先帝恩,怎能不思念?”
述律太后冷笑道:“你们既思念先帝,我当令你们相见于地下。”遂指令左右,引诸酋长至墓前,杀死殉葬。
各酋长妻皆大恸失色。
述律太后传谕道:“你们不得多哭,我今寡居,你们岂可不陪我守寡么?”
各酋长妻无法违拗,只好退去。述律太后见哪个人不顺眼,就对他说:“为我传达先帝!”说毕,即牵至阿保机墓前,杀毙殉葬。前后被杀的大臣、大将、官吏,不下百人。
这次轮到阿保机宠臣赵思温,独不肯行。
述律太后道:“你曾经亲近先帝,怎得不去?”
赵思温答道:“亲近莫如太后;太后若去,臣自当相随!”
述律太后道:“我非不欲追随先帝,侍奉地下,但因嗣子幼弱,国家无主,所以不便往殉呢。”话刚说完,竟拔剑斩去左手,令左右放到阿保机墓中。赵思温竟得免死。
述律太后临朝听政,大小国事,均由她裁决,仍令韩延徽为政事令,即宰相。纳侄女即弟萧敌鲁女为德光皇后。德光非常孝顺,每遇太后生病,忧急异常,甚至不进饮食。
隔了一年,公元928年,才改元为天显元年。
有一种说法,天显元年,乃是阿保机所改,可能是为了纪念灭渤海国;辽史也以今年,公元926年,为天显元年。也有一种说法,称明年,即公元927年,为天显元年。究竟如何,难以考证。
本书以契丹太宗册封石敬瑭诏书有“天显九年,岁在丙申”为准。天显九年,即是公元936年。那么,天显元年,应该是928年。
述律太后素有智谋,耶律德光亦勇略过人,所以雄长北方,依然如旧,并不闻有甚么大变。
只有契丹卢龙(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十年前投奔契丹,唐明宗李嗣源派人游说,说易代以后,无复嫌怨,何不归朝!
卢文进部下皆汉人,闻言思归。卢文进乃率军击杀契丹驻军,率军民十万人,八千辆车,浩浩荡荡,奔归唐朝。
时为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月。
唐明宗令卢文进为义成(滑州)节度使,不久调任威胜(邓州)节度使,遥兼同平章事,颇加恩宠。
却说枢密副使孔循,之前已经推荐梁朝宰相郑珏,现在又举荐太常卿崔协。
崔协,出身名门士族的清河崔氏,唐朝宰相崔群、崔慎由、崔彦昭、崔胤,还有名人崔彦真、崔安潜等,都是他的本家前辈。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唐朝大臣。他父亲曾任万年县令、楚州刺史。然而,由于唐末大乱,他也无心学习,竟然是半个文盲。
宰相任圜因崔协不学无术,推荐吏部尚书李琪。偏偏另一宰相郑珏,也是孔循推荐,又与李琪不和,极力阻挠。
枢密使安重诲与孔循友善,自然袒护郑珏,与任圜屡起龃龉。
一日在御前争议,任圜愤然道:“安重诲未悉朝中人物,被人卖了,崔协虽出身名门,却识字不多,算是半个文盲。臣正惭愧自己没什么文化,忝居相位,奈何又引入崔协,满朝宰相,全用文盲,惹人笑议!”
孔循则检举李琪虽然有文化,却一贯贪污,品德不好。李琪贪污事,参见第七十六回。
唐明宗李嗣源道:“宰相位高责重,应仔细审择,不能全是文盲。朕前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博学多材,又与人无争,看来可任用为相。”语毕退朝。
孔循面带怒色,也不跟皇帝告辞,拂衣先走,边走边怒气冲冲地说:“天下事统归任圜,究竟任圜有甚么才能?如果崔协暴死,也不必说了;崔协如不死,总要入相,看任圜如何对待呢?”
从此孔循好几日称疾不朝。
唐明宗令安重诲慰谕,孔循这才入朝处理政事。
安重诲私下对任圜道:“现在朝廷缺人,姑令崔协充数,想亦无妨。”
任圜答道:“公舍李琪,相崔协,好似不吃牛肉丸,却拿屎壳郎的粪球下锅来煮了。”
安重诲不答,心中很是不乐,每与孔循勾结,诋毁李琪,称赞崔协,唐明宗竟被他蒙骗,命冯道、崔协同平章事。
再过半个月,连孔循自己,也被拔擢为同平章事。这时,朝廷中同时有五个同平章事,即任圜、郑珏、冯道、崔协、孔循。
看官!你想任圜既然揭崔协短,崔协必嫉恨任圜,郑珏、孔循、崔协三人乃是同党,冯道又是个老好人,这样的五人组共掌朝纲,还能和衷共济吗?事已至此,任圜奈何恋栈,还不赶快辞职!不知道吸取郭崇韬的教训吗?
此时已是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正月。
宰相任圜,与安重诲同议内外重事,多半未合,唐明宗因剿灭外乱,多出安重诲主张,所以专信安重诲。
按惯例,使臣出使四方,必须由户部给券,安重诲拟改为枢密使直接发出。
任圜与他力争廷前,声色俱厉,唐明宗也看不过去,怏怏入内。适有宫女接着,见唐明宗含有怒意,便问道:“陛下与何人议事,声彻内廷?”
唐明宗说是宰相任圜,宫女道:“妾从前出入宫中,从未见宰相奏事,如此放肆,莫非轻视陛下不成?”
唐明宗被她挑拨,更加不悦,终用安重诲主张。
唐明宗李嗣源自即位后,励精图治,不喜游猎,不贪钱财,不任宦官,不用伶人,不喜兵革,志在与民休息,共享承平,所以四方无事,五谷丰登。
李嗣源且改名为李亶,表示诚意。
王建义子、前嘉王王宗寿,乃是许州农家子,王建收为义子。王衍当皇帝时,王宗寿曾多次切谏,王衍不听,终至亡国。王衍被俘北上,路上,哭着对王宗寿说:“早听哥哥的话,哪里会有今天!”
王衍死后,王宗寿随着大家东迁,走到渑池,听说李存勖被杀,遂逃入熊耳山,天成二年才出来,寻访被杀的王衍及家人遗骸共十八具,上疏唐明宗,请求加以安葬。
李嗣源嘉许他的仁孝,任命他为保义(陕州)行军司马,又下诏追赠王衍为顺正公,用公爵的礼仪将王衍重新安葬。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刚刚继位时曾经下诏,释放鹰犬,并下令中外不得进献鹰犬奇玩等。因各地屡有违反,现在再次重申,释放五坊猎鹰、猎犬,无论中外,以后无论如何不准再行进贡。
宰相冯道说:“陛下的仁爱广及禽兽!”
李亶(李嗣源)说:“不是为了爱护禽兽。我从前曾追随武皇(李克用)打猎,当时秋天的庄稼刚熟,马上就要收割,偏偏有只野兽逃到田里,武皇派骑兵追捕,等到捉住野兽,庄稼剩下的已剩不下几棵了。我常想这件事,打猎只有害处,没有益处,所以不做。并非爱护禽兽。”
一次与宰相等从容坐论,谈及丰年乐岁,不觉沾沾自喜。
冯道在旁讽谏道:“臣昔年在先皇幕府,奉命出使中山,中途经过井陉,道路险阻难行。臣担忧马失前蹄,牢牢提着马缰,侥幸没有失足坠马。等到下山进入平坦地段,松开缰绳让马儿自由奔跑,竟然从马上掉下来。可见临危时未必果危,居安时未必果安,行路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呢!”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点首称善,又接口问道:“今岁虽是丰年,究竟百姓人家,是否丰衣足食?”
冯道答道:“凶年患饿毙,丰年伤谷贱,丰凶皆病,惟农家如是。臣急得进士聂夷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却曲尽田家情状。总之士农工商,民业有四,农为最苦,人主最应体恤呢。”
唐明宗甚喜,命左右录聂夷诗,时常讽诵,差不多似座右铭。
且因自己年逾花甲,料不能久,每夜在宫中沐浴焚香,向天祈祷道:“某本胡人,因天下扰乱,为众所推,暂承唐统,自惭不德,未足安民,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之主,拨乱反正,混一中原,乃是四海之福!”
谁知他一片诚心,感动上苍,诞生灵异。
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
洛阳夹马营,一户人家,生下一个香孩儿,远近传为异闻。为什么叫作香孩儿呢?相传此儿初生,赤光绕空,并有一股异香,围裹儿体,经宿不散,因此叫作香孩儿。
这香孩儿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其父就是赵弘殷,他自唐庄宗驾崩后,即在夹马营居住。
赵氏祖籍涿州,本是世代为官,不同微贱。赵弘殷妻杜氏,治家严毅,颇有礼法,第一胎已生一男,取名匡济,不幸夭逝;第二胎复生一男,就是这个香孩儿。香孩儿体有金色,数日不变。
到了长大后,容貌雄伟,性情豪爽,大家目为英器。三十多年后,赵匡胤开国登基,海内才得统一。这都由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一片诚心,感动上苍,方降生此真命天子呢。
后人有诗咏道:
敢将诚意告苍穹,一片私心愿化公,夹马营中真龙降,果然天意与人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