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璎珞门李靖扬威 三王陵世民破敌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贞观魂之一统山河!
却说薛举父子战败,正逃跑之际,忽见一支唐军杀到。原来是窦琎与杜如晦、公孙武达率军赶来,截住了去路。薛仁杲兄弟只得率众人上前杀退这支唐兵,继续逃走。世民与李靖率军一直追杀之垅坻,方才回军。
此一战,杀伤秦军十万,使西秦元气大伤,薛氏父子气焰骤减,并收复了大片被薛举攻占的失地,极大地巩固了唐政权在关中的统治地位。故此后人称此战唐朝为开国第一战。同时,此战又是李世民首次独立统率大军取得重大胜利,因此也极大地巩固了他在唐政权的崇高地位。
薛举逃命回国后,不由得志丧气沮,又自知暴虐不得人心,不由得担心文武群臣因此心怀二志,便故意出言试探:“自古可有投降的皇帝?”
群臣不知他是何居心,果然便有人上当,建议他降唐。黄门侍郎褚亮出班劝道:“赵佗归降汉朝,刘禅降了晋朝,近代也有梁帝萧琮归附隋朝,至今子孙富贵。英雄智者,审时度势,转祸为福,自古有之。”
这时,郝瑗出班厉声道:“陛下不该发此一问,褚亮之言更是悖逆不忠。昔日汉高祖屡败于项羽,蜀汉先主常遭困窘,皆终成大业。陛下何因一战不利,便发亡国之问!”
薛举忙笑道:“朕不过以此言试卿等耳。”
郝瑗又道:“只是我军新败,士气不振,需得外援,方可与李渊争锋。”
薛举道:“军师所言甚是,朕即可遣人多带珍宝财帛到羌地结好诸酋,使之前来助我。”
郝瑗道:“陛下之计甚妙。但当今群雄,莫不结突厥而争天下,唯陛下仗英雄之气而不肯俯就始毕,臣以为失策。扶风之败,我军元气大伤,必需强援以稳定局势。依臣之计,莫若结好突厥,共破李渊,方能转祸为福,成就大业。”
薛举沉吟了好一阵,方才道:“我与突厥,屡战而怨深,始毕岂肯助我。”
郝瑗道:“李渊父子亦曾屡破突厥,然李渊出兵关中,始毕出兵助之。两国之交,唯有利害,何谈恩仇!”
薛举又迟疑片刻:“结好突厥,亦未尝不可。然有二事,必不可为:一不可称臣,二不可割地,至于金帛子女,任其所求。”
郝瑗道:“陛下欲成就伟业,何惜一屈此膝?”
薛举坚定道:“此膝一屈,即载于史册,为万世之羞。朕宁亡于李渊,亦断不肯臣于胡虏。”
郝瑗凝视了薛举片刻,知道他绝不会答应对突厥称臣,只好道:“如此,臣愿亲往突厥,与始毕协商。”
“如此最好。”
阴山,突厥牙帐,突厥可汗与众大酋正在会见郝瑗。始毕一脸傲慢地仰坐在座椅上,哼声道:“薛举既不肯称臣于我,何敢来求我出兵相助?”
郝瑗不卑不亢道:“当今之势,非只我秦国有求于突厥,突厥亦需我秦国相助也。”
始毕闻言忽的坐直身子,厉声道:“什么!我突厥有何事需求助于尔国?”
“李渊父子,久有仁义之名,而心实狡诈,虽称臣于可汗,实有反噬之志。既得关中,其势已成。今放眼中原群雄,可与之抗礼者,唯我主薛举也。今我主又败于其手,大可汗若坐视不理,则中原将尽入其版图矣。此所谓养虎为患,岂大可汗之福乎!”
始毕仰天大笑:“郝使者果然巧舌如簧。薛举若破关中,焉知其不反噬于我!”
郝瑗道:“我主乃盖世英豪,虽不会假仁假义,却一言九鼎。大可汗若肯出兵相助,我主愿赠可汗黄金二万两,白银十万两,绢帛十万匹。我主若取关中,则所获土地百姓归我主,金银财帛尽归大可汗。待我主一统中原,愿与大可汗划长城而治,每年赠与大可汗白银五十万两,布帛五十万匹。”
始毕笑道:“此乃画饼充饥耳。”
郝瑗道:“还望大可汗深思熟虑,莫要留下遗憾。”
这时,阿史德贺鲁开口道:“破李渊、取关中,大可汗当自为之,何需你主相助!长安城破之日,玉帛之女自然归大可汗所有,何须薛举送此顺水人情。”
郝瑗又道:“大可汗虽神勇无敌,但若无我主相助,纵能破李渊,损失必重。”
这时,史蜀胡悉开口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始毕看了一眼史蜀胡悉,料知他有话要讲,便道:“且带秦国使者下去歇息,待明日再议。”
待郝瑗出了牙帐,史蜀胡悉尚未开口,始毕二弟俟利弗设却抢先对始毕道:“秦使之言,亦有道理。今李渊已据有关中,又破薛举,我若再坐视不理,实属养虎为患。”
始毕道:“这个我怎能不知?只是薛举不肯称臣,我若出兵助之,只怕此例一开,后来之中原群雄皆效仿之!”
俟利弗道:“何不向他加倍索取财帛!我观中原群豪,皆重利轻义之徒,今见薛举得虚名而损实利,必无人效仿。”
未待始毕开口,史蜀胡悉却道:“二特勒所言极是。大可汗需发兵助薛举,但断不可立即出兵。”
始毕不解道:“这是为何?”
史蜀胡悉道:“薛举素性狂傲,若非畏惧李渊,断不会来请援兵。但其所以不肯称臣,只因尚有余力也。故我若不出兵助薛举,则其必为李渊所灭,此非我之利也;我若立即出兵,是为薛举火中取栗也。今大可汗当告知秦使愿出兵援秦,使之与李渊放胆一搏,我却作壁上观。如此,一则薛举急于得我之援,必加倍贡赋。二则使之二虎相争,我方可坐收渔利。”
始毕闻言,仰天大笑:“大军师之计甚妙!就依你之计。”
一个新生的政权,总会面临诸多严峻考验,而其中战争又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政权的巩固与否最终总是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可以说,一切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都是用刀枪箭矢开辟的,每一座皇宫大殿都闪耀着用军民生命铸就的血色辉煌。李渊也毫不例外,他的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沙场胜负。李渊进取关中的目的显然是登基称帝,建立新王朝。他所以假惺惺扶立一个孩子做傀儡皇帝,不过是以此观望形势,等待良机,而绝非志在复兴隋朝。扶风大战与潼关战场的胜利,使李渊在关中的统治地位得到了极大巩固,同时也使他敢于放开手脚直奔皇帝宝座。于是,他很快便开始采取行动了。在与一批心腹商议后,他决定让刘文静进入皇宫去见小皇帝杨侑。
当刘文静来到皇宫时,杨侑正在后宫与几个小太监玩耍,得知刘文静与几十人到来,顿时如五雷轰顶,呆了半晌,只得来到正殿。见到刘文静,忙抖着身躯躬身道:“刘爱卿所来为何?”
刘文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道:“陛下折煞微臣了。陛下且就坐。”
待杨侑坐定,刘文静又以一种威严的口吻问道:“陛下得以坐此,谁之功也?”
杨侑心头又是一颤:“这个……自然是唐王之功。”
刘文静忽厉声道:“臣闻有人欲离间唐王与陛下,陛下知否?”
杨侑闻言,登时色如死灰。李渊之心,路人皆知,后宫之中,哪能没有人谈及此事。倘若追问起来,只怕后宫各个都难逃一死了。杨侑正不知如何回答,却又听刘文静道:“陛下意欲如何?”
“这个……全凭唐王处置。”
“此事不可问唐王。依臣之计,为防有内贼谋害唐王,不利于陛下,陛下可降诏,允许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以绝奸贼邪念。”
杨侑忙道:“朕立即令人拟诏。”
刘文静又道:“为确保陛下安全,可令唐王选取忠诚可信之士替换宫中禁卫。另以夏诚为后宫总管,总理后宫事务。刑部尚书萧造对陛下一片忠心,可令其兼任太保。凡朝中之事,皆需与之商议。如此,臣方可保陛下平安。此外,可加赏唐王拥戴之功,以雍州等十郡之地为其封地,唐国可置丞相以下官。加封其为相国,总理朝政,并加九锡之礼。”
“朕这就令人拟诏,一切皆依爱卿之言。”
此时的杨侑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让出自己的皇帝宝座,唯求李渊能饶自己一命。刘文静闻言,却不肯走,一直等到诏书草拟完毕,令人传了下去,方才率人离开大殿。
这些诏书很快便陆续公布于世。这时,普天之下的人都明白,李渊距登基称帝、取隋朝而代之已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一向老谋深算、行事谨慎的李渊却并不认为这最后一步可以随意迈出。他还想再建立新功,树立更高的威信,让天下人都认可自己称帝的合法性。是的,真正的权力是别人无法给与你的,它只能来自于你自己的威望。而这威望乃是功勋不断积累的结晶。然而,现在李渊才只占据了关中,他在广大的中原地区还没有多大的影响。他要到中原去宣扬自己的声威,让普天之下都知道自己将要建立的唐王朝是一支天下无敌的力量,然后再登基称帝。所以他要先出兵去攻打东都。当然,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宣扬一下国威,为自己称帝铺平道路,而并非真想攻取东都。
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多数重臣的反对。李建成、裴寂、刘文静等都以为薛举近在肘腋,此时出兵远讨东都,非国家之利。李世民更主张:“父亲欲立功树威,何不乘胜出兵灭薛举!今李密、王世充皆在东都,破之不易。薛举破残之余,若大举讨伐,可一战成功。”
李渊道:“此事孤思之久矣,薛举骁勇善战,今虽败,实力尚存,非旦夕可破也。且若逼之太甚,恐其必勾结突厥,前来侵我,此非我之利也。今薛举新败,无力大举来犯。我军正好乘此良机前往东都。不需攻克东都,只需与李密、王世充战而破之,使天下皆知我无敌兵威,即可速速返还。”
世民道:“我与突厥,早晚必有一战。若总是畏手畏脚,避而不战,何日方能一统天下。”
李渊道:“二郎莫急,今关中新定,尚不宜与突厥撕破脸皮。”
见众人不再反对,李渊又道:“你等既无异议,可令大郎为左元帅、二郎为右元帅同率大兵十五万东征东都。”
刘文静道:“何不留大郎坐镇长安,万一薛举来犯,也好统兵御敌。”
李渊道:“李密、王世充皆当今之枭雄,不可轻敌。大郎二郎同去,凡事也好有个计议。关中之事,就烦劳刘司马与裴监多多费心了。”
众人计议已定,方才离开相国府。李渊给建成递了个眼色,建成会意,便留了下来。李渊见众人已退去,方才语重心长道:“大郎,此番出兵你为左元帅,实则为主帅;二郎为右元帅,实则为副元帅。你一定要打他一两个胜仗再回来,以建功立威。”
李建成忙道:“孩儿明白。”
“不,你不明白。你可知为父为何令你与二郎同往东都?”
李建成一脸迷茫道:“父亲有何深意?”
李渊道:“今关中虽定,然则要扫平群雄,一统天下,正不知要有多少征战。让他人统兵,为父实难放心。故统兵出征之事,全靠你与二郎了。只是你今日为世子,不久便是太子,未来是要继承为父之位的。”
建成闻言,不觉惶惑,忙道:“孩儿岂敢做此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