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2/2页)
方克俭立刻继续说道:“顾大人还说了很多,而且都是立足百姓角度,对福州发展大大有利的言论。”
“比如顾大人在刚来福州的时候,就曾说福州是个福地。那时臣还不懂,便问了一句为什么。”
“顾良大人当时看着海岸的方向,说这里将成为大明最为商业化的城池,也会是大明未来商品的最大集散地,还是最有“钱途”的城池。”
“当时的福州百废待兴,正是最为荒芜的时候。臣只当顾大人是在开玩笑。结果短短几个月,就有数不清的商贾来到福州。”
“在那之后,更是建成了一个个小区、一个个产业,福州几乎一天一个样。至此臣才明白,顾大人不是在说空话。他说的是存乎其心的计划。”
“而后在顾大人的组织和教导下,所有的福州官员都投入到了这场福州大建设中。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无数商人豪绅来到福州,并且还都带了无数银子。”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顾大人开启了‘补贴政策’,用顾大人的话说,我们这些官员招待商队,把他们吸引到福州这里来是在为百姓们办事。总不能自己掏腰包吧,如此岂不是成了公私不分。”
听到方克俭的话,朱元璋又一次点头。虽然这说法是建立在官员在青楼大肆花销的基础上,但分清公私才能厘清责任。
这一点朱元璋是赞同的。
看到朱元璋点头,方克俭信心大增:“顾大人还说,公私不分就会滋生贪污的温床,而这些就是搜刮百姓的开始,他决不允许这样的事在福州发生。”
“基于此,顾良大人还提出了一个方针。就是大方向上跟朝廷齐步走,像这种细枝末节的小地方,地方自己自行方便就行了。”
方克俭后面所说的这些内容,让朱元璋有些动容。
他此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非常清楚,方克俭提到的这些都是对的。为官不只要公私分明,而且还要做到有主见,有规划。
顾良的这些主张,正是一个地方官应有的筹谋。
这事朱元璋早已清楚,就如同人们口中所说的“皇权不下乡一样”。他的权利延展不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他才设立了粮长。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事情都能掌握在手的。朱元璋知道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最后疲累致死。
而且大明一个京城之外,还有三十一州,一千多个县。这么多地方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什么政策能适配所有地方,所以地方官必须有他们自己的主张。
况且,所谓州牧,就是带天子牧民之意,若是顾良没有这些说法,朱元璋才觉得他不称职。
想到这些,朱元璋再看方克俭的时候,眼神开始变了。
公私分明,眼光长远。
这是方克俭眼中的顾良,若其真是如此,还真是足以改变当初那个两袖清风的方克俭。
朱元璋叹了口气,想了想方克俭所言,心里的那股火气消散了不少。
如方克俭所说,他们的花销,为福州带来了几百万两的投资银子。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那些富商的钱盘活,还可以让福州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如此一来,顾良为他们报销的那些开销,就不能算得上是贪污,最多是花销太过。
而且顾良利用这种手段,还将大批自己引入了福州,将福州建设成了如此繁荣的模样。可以说不但无过还颇有功劳。
官员用官方的钱去青楼,还有功劳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