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军功授田 (第2/2页)
“船山先生以为,多少租子合适?”
王夫之沉吟了片刻,有些不确定的说道:“大明的田制,官府得五,百姓得四,地主得一,此法只能为救急之选,不能为长久之计,故而臣认为,田赋三成最佳,这士卒分润田税一半,一成五足以。”
朱肆闻言大喜,这王夫之不愧是超世之杰,如此方案还真是最为贴切。
“既然如此,干脆将税赋问题一并解决,不如把丁税并入田税,从此以后大明永不再征丁税。”
对于摊丁入亩王夫之早有耳闻,对于这种良政当然是支持的。
将丁税并入田税,看似是朝三暮四,朝廷总收入没有减少,只不过将税赋的名头换了一个,但是百姓的负担却实际减少了。
因为摊丁入亩,是将人头税变为了财产税。
以往民间每生一个娃,只要活到成年就要缴纳丁税,并且税赋不低,与田税一起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几个税种。
至于成年的标准就是有朝廷定了,各朝各代都不一样,汉武帝的时候将这个标准定为了三岁,只要孩子满三岁就要交钱。
这让民间的溺婴的现象很普遍,同时也让大量百姓逃亡,或者投献给大户豪强当奴仆。
现在税种变了,能够大大减少民间藏匿人口,让豪强再想阴养百姓变得更加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且能让国家通过人口更加准确的了解国家状态,提高了政策的准确性。
所以清朝一实行摊丁入亩,全国的人口就大爆炸,一方面是番薯玉米的功劳,但摊丁入亩的作用也不可小噱。
只是摊丁入亩的口号虽然早就提出了,但是一直没有实现。
一是在云贵之时,土司众多,这丁税本就收不上来。
二是汉人丁口又基本掌握在朝廷手中,摊丁入亩不是很需要。
但是湖广一带就不一样了,此地豪强大户虽然死了大半,但是数量任然可观,其藏匿的百姓只怕也不是少数。
将这部分人口释放出来,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王夫之是本地人,比朱肆更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举双手支持。
摊丁入亩虽是良政,但是朱肆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而是沿着刚才王夫之所说的军功授田思考。
此法不仅能让士卒与国同休,还能将这个变成一种金融手段。
试想若是军功授田只认票据不认人,同时规范票据的买卖市场,这些票据不仅意味着每年的固定的粮食收益,还意味着他能成为资产的避风港。
毕竟只要大明在一天,这田税就要收一天。
手中的票据也就值钱一天。
毕竟在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东西比田税更加稳定了。
如果这种票据能够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那么朝廷实际上可以私下映出无数票据,只需要能支付票据上的粮食就行了。
如果这件事能做成,实际上是将大明从银本位变成了粮食本位。
现在大明坐拥荆湘和四川,如果经营的好,粮食是应该不缺。
朱肆定下此计却并没有告知其他人,因为现在四川并没有完全开发好,现在说出,并没有多少意义,这件事可以待这次秋粮征收后再说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