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贫富不均 (第2/2页)
当朝宰相吕蒙正是个好官,很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也很受百姓的爱戴。吕蒙正少年时,他和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受尽了饥寒交迫、世态炎凉。经过苦读和奋斗,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仅仅用了十年,他就从状元一跃而成为宰相,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成为宰相的他,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嗜好,每月要喝几次鸡舌汤。不明就里的人说,大惊小怪,那么大一个宰相喝碗汤算什么?
单看起来是没什么,可你看看上面提到的土堆那件事,那是小事吗?为了满足他的口腹之欲,府里的人上顿下顿吃鸡,连成群的下人都吃腻了,说吃鸡吃得满嘴都是鸡屎味。
开封百姓听说此事后,不禁骂声连连,装什么王八蛋呀,你又不是从小锦衣玉食、足不出户的。你也是从苦难生活中过来的人,到现在装得什么都不知道,一碗鸡舌汤需要几十条鸡舌,就算你的家人可以从善烹饪鸡鸭的大饭店订,总有不赶趟的时候,那就不得不临时宰杀十只二十只鸡,以满足你的口舌之欲。
你身为宰相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还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吗?在俺们穷苦百姓家,几只鸡就是奶奶的命根子,甭说宰吃了,就是下的蛋也舍不得吃,还得拿到集市上去换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
吕蒙正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命运赋》,其中提到他未入仕前的艰苦生活,每当回想起当年的困窘,他就忍不住心酸落泪,“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
比较前面吃鸡事,天上地下,有没有点儿小人得志的味道?身为宰相这样铺张浪费,这是一个示范,不可取。但他不是唯一的,这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心态,整个官场都在追求这种标榜雅致、浮华虚荣的生活,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到了极致。
而在皇帝眼里,这样的官员让他放心。忠心、能干、一心追求享乐,吕蒙正就是个榜样。
其实这个时候才刚刚是繁华盛世的曙光初现,奢靡享乐就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但是繁华和贫穷总是并存的,在开封城内城外形成强烈对比。一次朝会上,皇帝赵光义自夸功绩,说天子脚下的开封城是多么的富足啊!
吕蒙正不客气地道:“皇帝所在之处,自然是人民、财物都聚积于此,所以才能如此繁盛。臣曾经去郊外,亲眼见到去城不出数里,到处有大批大批的乞丐、游民,路上就有饥寒而死的人,那可不是开封城里这个样子。”
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是大多数,看来吕蒙正不是不知道啊,但他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难怪他能成为一心为官之人的偶像,又遭到穷苦百姓的唾骂和指责。
饱暖思淫欲,朝廷的倡导和引领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那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也兴旺起来。东京城里城外的驻军越来越多,为满足士兵的需求,各种档次的场所毫无节制地蔓延滋生,加剧了京城的负担和管理。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闲杂人员的增加,这对社会秩序可不是个好现象,开封城里的游民、闲汉、地痞无赖数量越益庞大,他们成群结伙,到处骗吃骗喝、寻衅滋事,扰乱社会秩序。
城市里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吃喝玩乐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有了,可以听说书,听小唱,看杂耍,观杂剧,开封城里似乎什么都不缺。
真的什么都不缺吗?文人士大夫可不那么认为,瓦子里说书的、唱小曲的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偶尔去那里逛逛还行,那里主要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
那么到底缺什么呢?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