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神秘宋国男 (第2/2页)
***
傍晚,宛丘西城,突然出现了六辆马车,车上装着摆放整齐的白色布袋,其上用黑字鲜明地写着“白米”。而每辆马车的前辕上,并排坐了一个车夫和两个家奴,这些马车有条不紊地分开,分别进入了六条平民胡同。
弓腰驼背的地保敲着锣,在巷子里扯着破锣嗓子喊道:“分白米了!各家出来一个人,排队领取白米!”
胡同两侧的小院里,很快便涌出不少人,片刻功夫,马车处已是挤得水泄不通。
人们喜气洋洋而又茫然的互相询问声,和孩子们此起彼伏的笑闹声,汇成了一曲嗡嗡的大杂烩。任何人在这儿喊话,都会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不见一丝回响。
地保见此情景,举起铜锣,“咣”得敲了一声。
好奇的目光顷刻聚集到弓腰驼背的他身上。
“城内一位夫人为嫡子祈福做善事,分发白米,每人两大瓢!一家派一个代表排队,挨次领取!闲杂人等,贴墙靠边站!听清了没有?!”
破锣嗓子的魅力不亚于他手中的铜锣,人们屏神静气听着,齐声回答道:“听清了!”
瞬间,胡同中间便自动排成一条队伍,喜眉笑眼地等待着分发白米。
地保见一切进入正轨,拿着破锣转入另外一条胡同。
其余的胡同内,皆已站满了从家里涌出的人,由此地保只是重复一下站队秩序,便离开了。
此后,马车上跟随的两个家奴,一个拿着竹片和毛笔,开始挨个记录各家成员情况;另外一个家奴,则和车夫抬了白米放到马车旁,解开了绑住米袋的布条。
白花花的上等米崭露头角,两侧看热闹的人们便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
及至车夫拿出一个舀水用的大葫芦瓢,排队的人方记起自己并未拿盛粮工具,顷刻间呼喊声再起。
那些被排队的人唤到的家庭成员大声应着,匆匆跑回家去,再小跑着回来,手中或拿布袋,或抱着大木盆,或提着木桶,不一而足。
记录家庭成员情况的家奴问完一个人,在低头写他名字的同时,通常会贴心加上一句:“夫人说了,若有亲戚在此,一并加上。”
没有的会摇头作罢,有亲戚在此的,便会说明情况:“岳父岳母正巧今儿来了,算不算?”
那家奴头也不抬道:“算呀,你家五口人再加两口,共七口,我在下面备注。分米的时候让你岳父岳母露个面,大家见证一下。”
不过露个面,便会多得两份米,谁不会同意?家里有亲戚在的,各自头点得像鸡啄米。
统计人员数量和分米同时进行,第一个家奴写完竹片,便会递给第二个家奴,他便高喊一声:“稚巧,五口人,岳父岳母在,共七口。每人两瓢米,共十四瓢米。”
叫稚巧的男子,早已唤了女儿去请出自己的岳父母,家奴瞥了两人几眼,又打开手中一方布帛瞄了眼,便点头通过,车夫自去舀米。
天色擦黑,所有的米也分完了。
家中有亲戚或者朋友在的,全都记下,出来见过面,一概发了两瓢白米。
有一家家主说,朋友在此借住,出外尚未归家,暂未发白米;另有一家,说是孩子的干爹来了,但是叫人出来看时,小孩儿说,干爹受了风,卧榻不起,无法出门,这个也没有发。
等到所有人都分发完毕,各个马车居然皆有剩余。
两个未发的人家,还等在此处,家奴便同那个小孩说,你可以带我去你家,看一眼你干爹,若是人在,回来便给你们分。
小孩儿欣然领着家奴回了家。
中年男子睁开眼睛,望了小孩儿半天,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儿?”
小孩儿尚未回答,他转眸望见了家奴,满面疑惑尽散,笑道:“公子,你怎么来了?”
但他又似乎记起了什么,蹙眉道,“这儿是陈国还是宋国?我有些糊涂了。”
家奴见此,便道:“是陈国,你发着烧,好好睡上一觉,醒来就好了。”
中年男子的眼皮上下在打架,他向家奴伸出手,道:“好,为师先睡会儿,公子等我醒来,一起回宋国。”
家奴为了安慰他,握住他的手,轻轻放到了榻上。
男子似乎安了心,顷刻间便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