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黄沛二公终失位,沛公梅开第二春 (第2/2页)
话非常难听,也似乎有压抑不住的怒火,但杨坚还是留了郑译一命,他赐给郑译一部孝经,叫他熟读于心,善待老母,也希望他能以大忠大孝尽忠于国家。
杨坚始终没有放弃他这个同学。
虽然他没有让郑译进入中央核心权力层,但他和郑译却似乎一直保持着良好而难得的私人关系,作为以猜忌刻薄留名青史的杨坚,竟然在私心之中,还保留这样一段同学之情,实在是一个异数。
在隋朝蒸蒸日上,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杨坚重新启用了郑译。
他先将郑译外放为隆州刺史,郑译以脚上生病为由,上书请求回京城治病。
这次外放,本来就是一种过场,是一个跳板,杨坚立即批准了郑译的请求,并且在醴泉宫为郑译摆酒接风洗尘。
这是郑译重新出山的日子。
此次宴会,君臣尽欢,杨坚对郑译动情地说:“贬退已久,情相矜愍。”
然后,杨坚让郑译官复原爵,重新封他为沛国公,上柱国。
杨坚看着满朝文武大臣,少有的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他以充满缅怀的语气说道:“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
也许,杨坚在心中想起了当年自己困苦遭忌之时,郑译对自己苦心维护之恩。
也许是杨坚想起了自己少时同学,已有几个毁于自己手中的命运无常。
也许,杨坚从头至尾,在心中,他一直把郑译当成那个春风十里,年少翩翩的同学少年。
高熲敏锐捕捉到了杨坚这种微妙的心态,他在杨坚和郑译君臣之间表现出他的高智商和高情商。
当杨坚命令李德林当场起草诏书时,高熲幽了郑译一默,他假装为难地说道:“笔干。”
意思是笔桌上笔墨,水已干,不能写字,想向郑译要润笔费,才可挥毫作书。
郑译心情大好,不假思索地说:“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这句回答,顺便在杨坚面前吹嘘,自己虽然外放当了刺史,但自己二袖清风,身无分文,又哪来润笔之钱呢?
于是,君臣心领神会,开怀大笑,极尽欢乐。
真是好一场聚会。
郑译确实颇有才干,他在杨坚一朝参与修乐。
在古代社会,礼乐是社会运行的基础,郑译能参与主持这种国家重大的事情,可见杨坚对郑译的看重。
当礼乐修成,杨坚对郑译大加赞赏说:“律令则公定之,音乐则公正之。礼乐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就郑译来说,他在北周为佞臣,但在杨坚的隋朝则为能臣,真可谓是君正臣明,主昏臣昧,一朝天子一朝臣,确实深得其理。
一切水到渠成。
杨坚立即扶正以高颎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而他自己也完成了登基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北周正式封杨坚为王,并赐国名为随国,赐郡二十,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
杨坚接受王的爵位,还有十郡。
但天下大器,需要名实俱符,从程序上说,杨坚还需要完成最后的一跳。
在杨坚封隋王的二个月后,他受相国、百揆、九锡、建台置官。
这是中国历史上权臣篡权覆国的标准步骤,杨坚距离建立新的王朝,就只剩下选择黄道吉日了。
但杨坚还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