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第2/2页)
二是,南梁与北魏、东魏打打杀杀几十年,好不容易这几年缓和了,现在侯景不光是自己来,还带着那么大个河南投奔过来。要知道,东魏本来就只有北魏的半壁江山,剩下那么点又被他带来半壁,东魏可就剩北魏四分之一了,东魏高澄不跟我们血拼到底才怪。
有个别逻辑学、心理学学的好的大臣,擅于换位开导:陛下你想想,要是现在有人带着淮南去投奔高澄,咱不得跟东魏拼命?而且,河南是四战之地,就是拿下来也不好守啊。咱们还不如固守疆界,让高澄和侯景打个两败俱伤,到时候再坐收渔翁之利。
南梁诸臣的分析,有理、有利、有节。而史载83岁的梁武帝萧衍,不仅未采纳,还开始了一系列的弱智表现。
1.力排众异
史载,面对群臣的非议,萧衍却执意要接纳侯景。众大臣苦劝,萧衍依然坚持。原因?他刚做过一个梦。
萧衍称他最近一次做梦,隐约梦见有个中原的牧守,献出土地向梁朝投降。
老萧所述即使真实,南北朝乱世,今天有你的人投降我,明天有我的人投降你,乃常有之事。所谓“昼有所思、夜有所梦”,萧衍做的不过是个普通的梦,但,萧衍手下一个叫朱异的宠臣,却对萧衍的这个梦做了扩大解释:这是天意梁朝一统,这不,侯景就投降过来了嘛。
萧衍信这个解释,因为他笃信佛教,对宿命论更是深信不疑。故其答应接受侯景的投降,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并派兵运粮应接。
派出接应的大将有两个,一是羊鸦仁,二是萧衍的侄子萧渊明。
547年7月,梁援军将领羊鸦仁入悬瓠。8月,萧渊明受命率十万大军屯寒山,9月,萧渊明与侯景互为犄角,大举北伐,在泅水筑坝蓄水以灌彭城(今江苏徐州)。
东魏徐州刺史王则据城坚守。11月,东魏派大将高岳、慕容绍宗率众10万疾驰救援彭城,击败梁军,俘虏了萧渊明。
侯景率4万大军退保涡阳,昔日的同事慕容绍宗列阵进攻。
逼人太甚!侯景急了眼,命令步兵们持短刀出列,死拼。
以步抑骑是世界级难题,侯景却命令步兵出列对付骑兵,拿的还是短刀,喝三鹿了吗?来看。
侯景一声令下,羯族步兵们个个满面发赤、双目喷火、嗷嗷吼着冲进东魏军骑兵方阵。短刀,不冲人身招呼,专砍人腿和马蹄。
一寸短一寸险。东魏骑兵们没想到这帮不要命的主儿是专攻下三路的,猝不及防,顿时大乱。
侯景趁势率军掩杀,慕容绍宗大军退走。慕容绍宗的部将,后来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落雕都督”斛律光,当时也在此阵中,逃走的狼狈样儿,跟其他士兵一样一样的,没啥区别。
逃回大营的慕容绍宗,心有余悸:艾玛,从未见过像侯景这么难对付的家伙。
之后,两军互相忌惮,不再出击。这种相持战,打的是后勤供应,慕容绍宗背靠东魏大本营,而侯景军粮草渐渐不济。
2.谜之寿阳
548年正月,侯景部将暴显等投降慕容绍宗,军力此涨彼消之下,慕容绍宗趁机主动出击,侯景不敌,带800士兵逃走。
走投无路的侯景,来到寿阳城下。
镇守寿阳的,叫韦黯。韦黯名不显于史,他的父亲,却大大的有名,那就是毛爷爷认为其有“刘秀、周瑜之风”、“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韦睿,梁魏钟离大战中的绝对主导者。
侯景在城下冲韦黯喊话:小韦啊,我,是你们梁朝的客人,若不接我入城,东魏兵追到有闪失的话,朝廷必然会怪罪你。
跟大人哄小孩似的。
老子英雄儿操蛋。韦黯信以为真,开门迎接。进了城的侯景,撕下面具,露出獠牙,毫不客气的掌管了寿阳,把韦黯驱逐出城。
萧衍,听说侯景抢了寿阳,不仅不生气,反而顺势任命其为南豫州牧,谜之操作。
3.信里的破绽
东魏赶走侯景,乘胜收复失地。高澄分析,西魏宇文泰老奸巨猾,是不可能接收侯景的,而南梁是侯景的唯一去处。若想制服他,得先联合南梁,孤立他。
拉拢南梁,得有大的筹码才行。好在筹码是现成的,即被俘的萧渊明。高澄以萧渊明作为和谈筹码,遣使与南梁表达和好之意,以图孤立侯景。548年2月,东魏与南梁开始和谈。
得知自己被当成两大帝国谈判和交易的筹码,侯景坐立不安,上书萧衍试探其态度。
侯景:陛下和高氏联合,我将如何自处?
萧衍:保证不会出卖你。
侯景:为彰显我与南朝的战略伙伴关系,请赐婚,至于女人嘛,最好是南朝最尊贵门第的女儿。譬如,王家、谢家的都行。
萧衍:呵呵,你真会选,王、谢门第太高,要不,向朱、张以下门第试试?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侯景的自尊心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恨恨的冲部下发飙:什么门第,总有一天,老子要把吴中儿女统统配给奴隶!
萧衍的态度还是不太明朗。
某日,萧衍收到一封信,落款是东魏高澄,信中说,愿意以萧渊明交换侯景。
萧衍回信: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送还侯景。
不用说,萧衍收到的信,是侯景冒充东魏写的。
侯景拿到回信,一掌拍翻桌子:早就知道这老头心肠薄得很!
被出卖的感觉最痛苦,痛苦能使人失去理智。梁朝,我要毁了你!
本部只剩不足千余兵力的侯景,武力强征所属各城的居民当兵,并对各城汉族居民大肆烧杀抢掠。
为激发手下胡族士兵的斗志和疯狂嗜杀的本性,侯景把抢来的无辜女子送到军营,作为军妓,任由手下胡族士兵昼夜奸淫。
4.离奇的馈敌行为
寿阳,离南梁首都建康仅500里,快马加鞭一天的路程。侯景在寿阳的所作所为,居然没引起南梁朝廷的重视。
趁昏君佞臣们没察觉,造反前,先要点东西。
侯景要一万匹布锦,为军人作战袍,权臣朱异照发。侯景嫌南梁朝廷配发的武器不好,请求派京城的工匠到寿阳为他定做武器,萧衍居然也照做了。
与苏德战争爆发前一样,也有人察觉到了侯景的异样。合州刺史萧范,多次向萧衍报告侯景有谋反的迹象,萧衍充耳不闻,继续敲他的木鱼。
某日,建康城里来了一队士兵,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径直送至权臣朱异处。向朱异报告:侯景派使者联合羊鸦仁大人一同造反,羊大人把使者绑了,押送京城。
羊鸦仁,侯景投降时,梁派其去接应过侯景,时任豫州刺史。侯景认为与其因此有了交情,派人联合其谋反。
朱异得报,不以为然,把使者送回了寿阳。
本来捏着一把汗的侯景,见使者竟然被礼送回来,哈哈大笑:是羊鸦仁诽谤老子,朝廷不处理他,我就带兵渡江要个说法。
萧衍,感觉委屈了侯景,让朱异传话:普通老百姓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随后,厚赏侯景,以示抚慰。
侯景又与北魏宗室元贞密谋造反之事,元贞害怕跑回建康告诉萧衍,萧衍还是不听。
南梁上下面对侯景的谋反预备行为,为何有如此近乎白痴的表现?我们先看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再加以分析,看是否正确。
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及领头人萧衍的态度有极大关系。
南梁后期,因北方劲敌北魏分裂,无暇顾及南朝。南朝边境相对安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武将出身的萧衍,开始追求安乐,沉迷于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萧衍多次欲舍身出家,自奉仁慈。整天干和尚的事,朝纲不废弛就怪了。
545年,梁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萧衍痛陈时弊,说户口减落,风俗侈靡,官场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
萧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贺琛闭上了嘴:拿出证据来。
证据?以逆来顺受著称的南中国老百姓多次揭竿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据。
527年至548年中,南梁农民起义万人以上规模的,就高达8次之多。
上述一番描写,一个因信奉佛教而变得白痴弱智的昏聩君主形象跃然纸上。然而,真相果真如此?我们来看。
先请注意萧衍得知侯景起兵造反后的表现—“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就差乐的手舞足蹈了。这表现不是在等着侯景造反,就奇了怪了。
等着侯景造反,天方夜谈?好,我们来从头捋一捋,看看是不是天方夜谈。
萧衍当初为何同意接纳侯景?那是侯景以治下河南十三州降梁,这十三州,可是南梁与东魏对峙的缓冲之地,战略CBD。由此,萧衍才欣然接受豺狼一样的侯景,还派了十万大军去接应。
然而,萧衍没想到侯景这么不争气,半年不到就被东魏击败,河南丢了不说,还连累南梁在寒山之战损失十万精锐,皇侄萧渊明被俘。
再看侯景,一点儿事儿没有,率800残兵悠哉悠哉退到南梁国境,还趁机占了南梁军事重镇、建康的门户寿阳。
由此造成的结局是什么?是侯景成了萧衍手里的一枚烫手山芋。
萧衍之前为何如此厚待侯景?是因为他手里不仅有地,还有兵马,借助他的投靠,可拿下河南之地,甚至能一举荡平中原。如今,不光河南没了,还搭进去一个寿阳,这可是萧衍与几代北魏皇帝斗智斗勇才赢回来的寿阳啊。
所以,如今的萧衍,一想到侯景,一定是气不打一处来。那既然这么恨侯景,派人去剿灭不就行了?反正他不过才八百兵马。
然而,萧衍不能。趁人病要人命的事儿,萧衍不会做,至少不敢明做。为何?因为,这样不仅会颠覆其多年以来打造的以慈悲心肠示人的光辉人设,还会断绝异国大将来投之路。
萧衍在位的后半段,南梁成为异国大将的避难所,是有据可考的。其时,正赶上北方的北魏动乱,六镇起义,高欢、宇文泰双雄对峙,乱糟糟的几十年,不少北方英豪流落南朝,羊侃、贺拔胜、独孤信,甚至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大隋的太祖。
对这些北方的落难英豪,萧衍均以礼相待,愿意留下来的,如羊侃,赐之以高官;想走的,如杨忠、贺拔胜,配上丰厚的盘缠,礼送出境。甚至元颢这样的北魏宗室,想要北上争夺帝位,萧衍也亲派陈庆之护送北方,才成就了陈神话一般的北上之旅。但萧衍只派七千人给陈庆之,意图就是告诉世人:我老萧本人对北魏是没有领土要求的,当然,主动归顺的除外。
萧衍的形象包装大获成功,仁德盛名暴于大江南北。甚至贺拔胜北归之后,发誓一生不再射杀南飞之鸟以报萧衍恩德。东魏奸雄高欢都无不感叹,中原正统全跑老萧那里去了。要知道,陈庆之北伐到达北方后,面对北方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可是发了一番“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的,如今,这个正统又被老萧成功的夺回来了。在南北争雄中,占领道德制高点,相当于增强投资环境的软实力,很重要。
如今,因侯景落魄就要杀掉他?老萧不会做,至少不敢明做。不能主动抛弃攻杀侯景,除了以上理由,应该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什么原因?
要知道,接纳侯景是萧衍力排众议,亲自拍板决定的,如今就这样杀了侯景,是告诉天下,当初大臣们都对,就皇帝不对吗?
如果仅是爱惜羽毛,珍惜名声,萧衍大可不必,毕竟可以拿朱异之流的来背锅嘛。可是,萧衍不敢承担自己决策错了的后果,因为,这个后果在此时绝对不能产生,否则,他一手缔造的南梁帝国将万劫不复。这是危言耸听?且看。
萧衍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皇帝,一口气活到近九十岁,光在位的时间就高达48年之久,南朝其他三位开国皇帝在位时间加一块,都没他零头多。他的长寿,给梁朝带来超长的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在不断积累,那就是,梁朝宗室的权力越来越大。到萧衍晚年时,地方萧氏诸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些鸟人们一个个都贪婪的盯着皇位,明争暗斗。老萧凭借四十多年积攒下来的权威,勉强可以压住这座火山。一年前寒山大战十万中央军已经全军覆没,现在若皇帝的权威再削减,那这座火山还能压得住?萧衍不敢去想。因此,杀侯景就是纠错,纠错的前提就是认错,而这个错,坚决不能认。
侯景不能杀,可毕竟已是烫手山芋一枚,不丢弃会烫烂萧衍的双手,怎么办呢?
侯景必须死,但不是我去主动杀他,必须他自己作死才行。因此,萧衍才有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谜之行为。夺寿阳,给;造反前奸淫掳掠,先装作看不见;造反没兵甲器杖,给;传达造反信息的使者被抓住绑送首都,放;最关键的是,与高澄谈判要牺牲侯景换萧渊明的信件往来,也一定是老萧故意被侯景查获的,一定是。
是你老王胡诌猜测?我们再来看一个典故。
古时候有一位帝王,发现其弟一直想造反,手下都劝他及早下手。但是,这位帝王不仅没有听从,反而故意越来越放纵弟弟。最终,被惯坏的弟弟反了,哥哥派人成功平叛。结果是,后世皆认为弟弟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而这位帝王却获得了举世称赞。
这个典故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春秋时期左丘明,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这个故事中的哥哥,就是郑庄公,弟弟,就是共叔段。作为博览群书的南方君主,萧衍,一定知道这个典故。
再想想,世界上哪个开国帝王,我说的是开国帝王,是越活越白痴的?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