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袍,两个人一辈子的伤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曾经,王拱寿和欧阳修关系非常好,他们少年时是朋友,走在路上手拉着手,他们有一个小心愿,科举路上一起走。但是,科举路上一起走,这没问题,不过,状元只有一个。正因为状元只有一个,而状元又是很多人的目标与终极追求,我才要与大家娓娓道来,讲出这个已经被历史尘封了太久的故事。
王拱寿学习很努力,他出身贫寒,不过,从阶级属性上来讲,他是小地主中的寒族地主,没有什么背景,家中有些许亩薄田,生活也仅仅是温饱,远远达不到现在的小康水平,他知道,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就要靠这平时学习的每分每秒,毕竟,先帝爷(这里指宋真宗皇帝)写劝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且还发出号召: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当时,在读书人这个圈子里,还流行着一句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不可及也”。假如当了状元,那简直比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将军还要风光。
“我什么时候能中状元啊”王拱寿心想,那时,黄金屋、颜如玉就会从天而降。想到这里,他不禁想到了好朋友欧阳修,临近考试,他竟然不复习,去章台听流行歌曲演唱会了,但是,他是那样的才华横溢,况且,不光是他,大宋朝人才济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光很难中状元,连进士也不那么容易。
但是,我真的很想中状元,毕竟,不想中状元的考生不是好考生。
很快,他投入到学习中,忘却了自己腹中饥肠辘辘,忘却了自己贫寒的家境。他对自己说,感谢科举,感谢大宋,感谢官家,只要我有机会,我相信,将来高中了,我一定是一个为朝廷分忧、为百姓办事的好官。王拱寿这样想。
欧阳修醉醺醺的回来了。看的出来,这一夜,他喝了不少花酒。
欧阳修对自己的功课很满意,他认为,他不用复习了,殿试之前的会试,他不但行云流水地做完了考题,而且,还指出了考卷中一个很隐蔽的小错误,不光交上了一份让自己和考官都十分满意的答卷,还引经据典,条理清晰,答题答得不光很有文采、还很有气势,语气十分接近孟子,有着排山倒海、不容置辩的感觉。当时担任主考的是太平宰相晏殊,晏殊对欧阳修的卷子大家赞赏,当即拍板,判了个会试第一名。不光如此,晏殊还拿着这张卷子给其他考官传阅。
正因如此,欧阳修对自己说,状元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我就算不那么用功,也比别人有才华。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想法太幼稚,才华,能和状元画等号吗?当然不能。不过为什么不能,我在接下来要更新的文章《大宋的学渣与考霸》中将会详细讲解。
快要到中午了,欧阳修醒了过来。而一旁的王拱寿已经学了一个上午了。欧阳修还是不愿意碰那些圣贤书,他要到街上走一走。欧阳修走在皇城的大街上,心想着将来,会有一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忽然,他听见近处,叫卖的吆喝声,售卖状元袍了,他走过去看了看,店家给他介绍说,前面四五个新科状元,都在他们家买了衣服,这是和前代状元同款的大红袍,穿上它定能高中,欧阳修心里想,高中状元,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不过,我先买下来吧,等到我真正,高中状元的时候,我就穿上这一身大红袍,骑上马,在前面鸣锣打鼓,后面人群簇拥的场景下享受,平民百姓的膜拜和敬仰,会有那一天的。状元袍卖的很贵,不过,欧阳修,虽然,家境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也从不省着花钱,他一咬牙一跺脚,买下了这状元袍,准备在自己,中了状元之后,穿上它。
他回到旅舍,当时,与他一同备考的同学,立马围了上来,要看看他,买回来的大红袍。欧阳修得意的说,等我高中状元,我一定要穿上这衣服。不过,王拱寿,却冲了过来,对欧阳修说,欧阳修,我估计自己不能中状元,但我想穿一穿这状元袍,合不合身?让我穿一下吧!然后,还没,等欧阳修同意,他就将状元袍穿到了身上,虽然是欧阳修买的,但穿他在身上却是十分合身。那一刻,他仿佛已经中了状元,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穿上不舍得脱,欧阳修一直让他还回来,可是王拱寿一直穿着,吃饭睡觉都穿着,舍不得脱下来,毕竟,一个状元身份,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就这样一直到殿试。
殿试如期举行了,每位考生都竭尽全力,恨不得把胸中的经典全部倾泻到考卷上。欧阳修第一个交了卷,他自信满满的走出考场,而王拱寿则写的很慢,慢到其他考生都已经走了,他还没写完,他继续写,可是天越来越黑了,他快要看不清了。
在此时,一个穿龙袍的男子朝他走来,王拱寿揉揉眼睛,仔细一看,那不是大宋官家吗!只见皇帝拿着蜡烛朝他走来,皇帝示意他免礼,继续答卷。那一刻,烛光,不仅照亮了他的试卷,更照亮了王拱寿的心,那一刻,他激动的心、颤动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为什么此时此刻王拱寿的眼里含着热泪,因为他对大宋、对官家爱的深沉。带着这种感动,他答完了试卷。皇帝还简单问了一下他家里的情况,王拱寿也没有隐瞒。皇帝听了,若有所思,看看他的试卷,虽然文采并不是那么出众,可也是字迹娟秀,答题条理清晰,不过最令皇帝赞赏的是,他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对宋王朝的忠心,皇帝心想,此人可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