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能够两次戏弄楚国? (第2/2页)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资治通鉴》
对于秦王来说,计划已久的黔中要地,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然而就此把张仪献出去,到了楚国肯定是难逃一死,刚刚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张仪,如果就这样为了利益而被出卖,怕是要令天下士子寒心,甚至不再愿意辅佐秦王。毕竟,看起来,愤怒的楚怀王不惜代价,肯定是要将这个引发了两国战争,并且令楚国遭受巨大损失的游说之徒,杀之而后快的。然而令秦王没想到的是,张仪毫不在乎,并且主动提出,愿意成为国家的筹码,并且告诉秦王,自己有足够的把握可以脱身。
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
——《资治通鉴》
结果,张仪贿赂了楚国权臣之后,买通了楚王宠妃郑袖,并告诉她,自己此次来,秦王早知道,楚怀王必定要杀自己,而秦王已经准备好了大批礼物和美女,准备送来楚国交换自己,而自己一旦要被杀之时,秦国美女一到,郑袖的宠妃地位,就要受到冲击和影响了!
结果,郑袖哭哭啼啼地找上了楚怀王,禀告大王自己想要回到老家避难,因为秦国如此强大,张仪又深得秦王喜爱,一旦被楚国杀掉,那么秦国一定会兴兵报复,那时候,楚国肯定是国破家亡,无法抵挡。
楚怀王思量再三之后,再一次放过了张仪。
但是之前答应交换张仪的黔中之地,楚王又很是舍不得。于是,看出了这一点的张仪,又来到了朝堂之上,对楚怀王一番劝告:“若秦、楚交好,子嗣通婚,两国姻亲之好,又何必割地?”
结果,舍不得黔中之地的楚怀王又一次答应了张仪。对张仪分裂联盟,将楚国孤立于各路诸侯之外的这个计谋已经看出端倪的屈原,上朝劝谏,请楚怀王遵守约定,交割黔中,杀掉张仪,继续保持和秦国的距离,以便于未来能够继续保持与东方诸侯的关系。然而,楚怀王拒绝了屈原,厚待了张仪。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史记》
结果,楚国按照张仪的计谋,一步步脱离了合纵阵线。分化东方诸侯中齐、楚两国这样看似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就在张仪的几番游说下,实现了。而楚国就此脱离合纵联盟,也为之后武安君白起,千里突袭楚国,而无盟国相救,埋下了伏笔。
并不是楚怀王不够聪明,也不仅仅是他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也不是张仪机敏诡诈,楚国无人识破其计谋。只不过,秦国本身强大的国力基础,为张仪的游说提供了足够强劲的军力支持,让这个本身就具备了出色政治视野和外交才华的说客,始终能够站在一个极为主动的地位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简言之,若是秦国不能威慑列强,击败楚军,那么张仪所有的手段和诡诈,都无从实现。而外有本国强大实力为支持,内有掌控人心、因势利导之辩才的张仪,就这样,成为了用三言两语就能扭转乾坤、名垂千古的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