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世家门庭(上)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清秋醉!
沈顾春的丧事前前后后办了不到三日便匆匆收场,不留心的人甚至未必察觉到曲府有任何不同。除了曲封更为得意自在之外,想必一切都已然恢复到往常的状态。
也正因如此,当沈亦清在清秋苑中收到曲明的信函之时,不免有些惊讶。事情过去了小半个月,他身为沈顾春的家翁,并没有任何动静,此时却有话要对沈亦清说,实在是不循常理。
屏儿见那封信函躺在沈亦清的案前已有小半晌,她却一直没有拆开的意思,心知她定有自己的顾虑,可还是说道:“听闻曲明老将军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官,与大姑爷的性情全然不同。”
沈亦清冷声道:“他那样的人,配不上姐姐。”
她很少用这样生硬的口吻与屏儿说话,脸上流露出的厌恶之情教她望着极为陌生,赶忙下意识地伏首跪着请罪道:“小姐恕罪,是奴婢不会说话,以后不会了。”
沈亦清恍神之间,赶忙扶起屏儿道:“你快起来,这是做什么,不是早就说过了不要随便下跪。”
这倒是不怪屏儿,这些日子以来,沈亦清身上有种说不上来的奇怪感觉。表面上,清秋苑一日既往得与世隔绝一般,过着没有旁人过问的日子。虽然她对着屏儿他们依然是谈笑风生的开朗模样,但是比起从前心无挂碍的恣意洒脱,沈亦清却隐隐对每句话都思索斟酌起来。
她不再像从前一样心直口快,时常将心中所思直接宣之于口。沈亦清一贯是心思缜密的性格,苑里没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只知道这个不拘小节的女主人愈发有些距离感。
沈亦清见屏儿的眼中依旧残留着些瞻前顾后,知道自己的话语并不能抚慰她,可眼下她的心思都在应对即将到来的孙家上面。与其让她与自己一同担忧,倒不如等这些琐事都尘埃落定再说。
于是她并不再说些什么,反倒找些事情来做缓解尴尬一般,拆开曲明的信件。
个中内容居然与她设想的如出一辙,无非是在信中怒斥自己的不肖子居然苛待沈顾春,做出违背忠义孝道的事情,继而向她这个沈顾春的至亲道歉请罪。他自称罪孽深重,既然无法约束儿子的行径,那么就理所应当父代子过,由他代为偿还。
沈亦清一扫而过,瞧着曲明字字雄浑有力的笔触,并不像敷衍行事。可她只是将数页信笺草草扔在了一边,不做评价。
如果曲明真的有心替曲府表达愧疚,为何这封信会出现在她的桌面上,而不是沈建安?虽说她与沈顾春是亲生姐妹,可从血缘与辈分上来看,沈建安是她们的父亲,更应当具备原谅他的权利。
这当中只有一种可能,曲明甘愿做事后诸葛是为了给孙家一个交代。
屏儿见沈亦清看完信之后脸色更加深沉,以为其中写了什么让她不快的内容,却不敢追问,只是默不作声地收起那几页纸。
“别收了,烧了吧。”
屏儿以为自己听错了:“小姐,您说......烧了?”
沈亦清道:“这种鬼话,本来就不是给活人看的。”
屏儿觉得这样做若是让曲府知道了,似乎不是很好,却不敢违逆,只得低着头应和下来。
好在虽然只是片刻功夫,沈亦清并没有被怒气冲昏头脑而丧失全部理智,前车之鉴尚在,她清楚不该随意妄为。即便她不屑于算计别人,可也正在逐渐学会与那些让她不齿、不赞同的规则共存。
她稍稍平静了一些道:“等一下。还是先收好吧,等到孙家来了之后记得送过去。”
屏儿的脸上满是不解,若是曾经她会直截了当地问沈亦清。可随着近来的察言观色成了习惯,她只想着该怎么做才能为沈亦清分忧,起码不要让她更添愁思。
“是。”
瞧着屏儿乖顺地拾掇完,悄然离去的背影,沈亦清不动声色地敛去情绪。
会好起来吗?一定会!
——
听说过向阳孙家的实力,只是真的等到亲眼所见,还是教沈亦清不免吃了一惊。
照理说,大梁皇宫的华贵与气派她是见过的,那么这块土地上斥资无数、最为富丽堂皇的玉栏金砌也不过如此。可能看在很多人眼里是极致的奢华,抑或梦寐以求的繁华。可沈亦清从未对那些冰冷的器物财宝有过丝毫心动,但是如今迎着孙家入城的队伍,她却只觉得壮观而恢弘。
兴许因为整件事情筹备了数月,大多的辎重细软已然陆续运来京都,并且早就收拾落定。孙晋良到得早,随行的管家仆从井然有序地安排府邸修缮工作,如今业已完工。故此,孙家一行并未用多么华贵的冠盖,家眷一应轻车简行,不过几驾马车。
可是长长的队列中,剩余的近百辆车驾上放着的,居然都是成箱的书籍。
早就听闻孙弘文是大梁清流之首,也是向阳当地首屈一指的缙绅,家资无数,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坐拥天下间最大的藏书阁“博文斋”。
只是没有想到,这次孙家搬迁至京都城,竟然将整个博文斋都一同带了过来。
不论其他,遥遥数千里之距,便是这沿途的陆路行船、风吹日晒,都随时可能对纸张运送造成严重的打击。可是孙家这一趟不但比计划的行程缩短了许多时日,更是保全了所有物资,任何一本书册、甚至其中的一张半页都没有丝毫损毁。
除了这纵横十余条街道的行列之外,更让人觉得震撼的,是两侧数百名身着素衣布衫的士子学生。他们一个个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举止谈吐俱是文质彬彬,气度不俗。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博文斋亲传弟子,大多是各地慕名而来的读书人。
他们所行大多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护送这些数不胜数的典藏孤本,另一则,是为了参加博文斋每三年一期的春闱大考。
须知寻常百姓要走入大梁的仕途之道,主要通过科举。可在科举之前的一关,便是朝廷委托博文斋开办的春闱之试。这是先皇梁文帝之时便定下的规矩,皆因博文斋一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网罗天下间的才学与知识,且都乐为淡泊名利的传道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