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兵变 (第2/2页)
良久,赵构才开口,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岳飞一生征战无数智勇双全,但在这件事儿上还是草率了,
赵光义在位期间,寇准罢相一归来就被问道该立谁为太子,寇准狂妄不羁,脾气上来连皇帝都怼,却只是回答让赵光义遵从自己内心来做选择,寇准作为臣子坚决拥护皇帝的决定。
面对皇帝是需要有政治智慧的,尤其是牵涉到储君问题,更是凶险万分。建国公是赵构嗣子,也是唯一的储君,正常情况下是要接班儿的,正常情况下也该立为太子,但直到绍兴七年赵构还没给建国公册立太子。
其实这种事儿在宋朝是有先例的,赵构没有亲生儿子所以收养了宗室赵伯琮,与当年仁宗收养英宗是一个道理,收养之后为了考验储君的品行和素养,故意长时间不立太子,如果储君真的品行素养过硬的话应该经得起考验,晚一点儿立太子其实并无不妥。
况且这种事儿宰相说得枢相说得,谏官说得地方官说得,唯独武将说不得,武将公开上疏请求给储君立太子,到底是支持皇帝还是储君?老皇帝还没死呢,手握兵权的武将就开始搞政治投机了?苗刘兵变才过去几天?
岳飞提出立太子也有个客观原因,此次入朝之前曾有探子回报金兀术打算将钦宗的太子赵谌送回开封,以赵谌的名义对南宋作战,为了让南宋政权名正言顺,有自己的太子不至于在道义上受到金兀术的拿捏,不如我们南宋先把太子立了。
但还是那句话,这种事儿不该岳飞提。
岳飞离京前,赵鼎把岳飞的参谋薛弼叫到跟前一顿痛骂,让岳飞身边的文官参谋务必要提好建议出好主意,万万不可害得岳飞卷入政治漩涡。
朝中的宰相无论是张浚还是赵鼎,虽然政见不同,但对于忠臣都极力保护。赵构把岳飞的上疏告诉赵鼎后,赵鼎一方面稳住赵构未将此事深究,另一方面敲打岳飞身边人,日后不准再参与储君之事,暂时平息了此事的余波。
岳飞往建康府跑了一趟惹得赵构极度不悦,前来驻防淮西一事已是不可能了。然而就当赵构还在担心伪齐趁淮西空虚再次南下时,北方传来消息,伪齐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