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罢相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王安石的罢相其实早有征兆,以北宋的政治传统来讲,王安石能够在朝中主持变法多年屹立不倒才是奇迹,而这个奇迹最终也没能抵挡得住政治环境的恶化。
熙宁三年二月,已经出任地方的前任宰相韩琦上梳,提出了在他辖地的河北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青苗法是按百姓的贫富程度划分成五等来发放贷款的,最富的一等户放贷额度最高,最低的五等户放贷额度最低。
金融从业者都了解这么一个原则,那就是为了控制风险,越是还款实力强的越要给予其大额贷款,而越是还款实力弱的越要减少对其的贷款额度。
而青苗法,说白了就是国家主导的一项金融政策,既然是金融政策就必须要遵循金融风控的原则,可问题又回来了,国家跟金融机构能一样吗?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具有天然的逐利性,而国家是要控制贫富差距的,天下苍生必须一视同仁。
韩琦在奏疏的最后提到,河北地区大量富户借到贷款之后自己用不上,就把贷款又放给穷人,穷人还款时候就要还远高于青苗法的利息。原来只是富人盘剥穷人,现在政府在里面插了一脚,变成了政府和富人一起盘剥穷人,民不聊生。
韩琦对英宗和神宗有恩,神宗一向很尊重韩琦,奏疏也很重视,把奏疏拿到中书给宰执们看,说韩琦这份奏疏反映了一些问题,青苗法在地方上的推行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王安石一听就不乐意了,合着我在这儿辛辛苦苦的搞变法,神宗您听到前朝老臣上梳就开始动摇了,反驳神宗说就算是青苗贷款强行摊派下去,总的来看对国家还是利大于弊,怎么能因为一点儿反对声音就打退堂鼓呢?
眼见神宗有所动摇,气愤的王安石称病不朝了,神宗考虑再三,下诏要求废止青苗法。正常情况下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宰执的商议之后才能颁布,宰执里的主心骨不在,神宗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就叫副宰相赵拚去请王安石回来上班。
王安石拗得很,你不是动摇了吗?我不玩儿了,上梳一封请求罢官离京。
神宗就算再怎么动摇也不能没有王安石,为了劝慰王安石,神宗找来翰林学士司马光替自己写一封诏书表明对王安石的信任,宰相大人你赶紧回来吧。
神宗真是找对人了,作为王安石执政的死对头,文采飞扬的司马光先生可毫不客气,诏书里夹带私货,狠狠的嘲讽了王安石一番,说王安石搞变法搞到一半,把国家搞得鸡犬不宁百姓遭殃。
要放一般人写一封不痛不痒的诏书、,王安石估计看了之后不会当回事儿接着装病,可司马光的嘲讽太深刻了,给王安石惹毛了,马上就回了一封奏疏针对嘲讽一一辩解。
神宗收到王安石的奏疏一看满腹狐疑,怎么奏疏里言辞这么激烈,再回头一看司马光给自己代笔的那封诏书全明白了,司马光这货是在嘲讽王安石呢,赶紧又亲自写了一封诏书给王安石赔不是,解释上一封诏书是司马光写的不是自己本意,以后一定自己亲自拟定诏书。
君臣二人经过这一番波折,反而消除了误会,王安石又回到朝中继续主持新法。
惨遭司马光戏耍之后,王安石提高了警惕。正巧这时候老宰相富弼彻底辞去了相位出任地方,枢密使陈升之进入中书任次相,枢密院依次递补后空出了职位,神宗想提拔司马光进入宰执担任枢密副使。
王安石找到神宗,劝神宗说司马光表面上劝谏皇帝,其实都是给下面的官员做样子看的,只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让他发发牢骚上上奏疏可以,但让他进入宰执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他不行。
王安石觉得司马光不行,司马光觉得王安石瞎搞,使者把枢密副使的任命诏书给司马光送了九次,司马光上梳拒绝了九次,在奏疏里推辞说,编修史书、做学问、提意见,这些自己都擅长,但是真正让自己进入宰执担任枢密副使,那陛下你先把新法废除了再说。
在王安石的极力反对下,司马光最终没能进入宰执,熙宁三年九月,眼看阻止新法无望的司马光连续上梳辞官外放,神宗多次挽留无果,安排司马光出任陕西永兴军地方长官。
司马光离开不久,曾公亮以年老提出辞官,接着陈升之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到了熙宁三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首相,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政治斗争,王安石站到了大宋政治舞台的权力巅峰。
升任首相后的王安石更忙了,新法本身需要加大推广力度的,地方上的新法执行的不到位的,朝廷里对新法有意见的等等都需要他去处理。
新法的执行有吕惠卿等得力助手分工协作,而王安石要把朝中的反对声音及时扑灭,在司马光离开中央之后,反对新法最大的刺儿头就是苏轼。
苏轼与苏辙兄弟自幼出生成长在四川眉州,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非常重视两兄弟的教育,从小教育两兄弟各种古籍经典,两兄弟学习方面天资聪颖,有如神助,尤其是苏辙,读完一本书可以轻松复述,过目不忘。
天才兄弟一路读书升级,嘉佑二年父亲苏洵带着两兄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岁的苏轼和十七岁的苏辙双双进士及第,而且都名列甲等,一下子名动天下。
三年后的制科考试,由于苏辙极富争议的文章还引发了朝廷多位大佬激烈争论,最终两兄弟制科再次双双高中,苏轼还取得了百年了第一回制科三甲的好成绩。
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兄弟的仕途前景不可限量。而由于反对新法,苏辙在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没多久便被贬官外放,苏轼此时担任阁臣,虽然不直接参与变法具体事宜,但对新法仍然持反对态度。
在变法的过程中,除了王安石受到无数攻击外,神宗也承受了许多压力,从后宫到朝廷再到宗室,不少人质疑神宗改变祖宗法度,违背轻徭薄税的传统。为了坚定改革决心,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理念,想要变法,就一定要乾纲独断坚定的执行下去。
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完全不认同,在一次科举考试的策论中,苏轼担任考官,就出了一道策论题目,说司马炎独断专行伐吴最终统一天下,苻坚独断专行伐晋最终身死国灭,大家论述论述这君王独断专行是不是对国家有好处?
王安石变法以来,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亲自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等着作,并明确将着作作为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书中均体现了改革变法的思想,为的就是让天下读书人都成为王安石的门生,都认同变法图强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