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激光发射器 (第2/2页)
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
而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着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比如现在涂片的嗜天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
而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至于涂片上的特殊颗粒中性粒细胞,它们数量多,呈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而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会感觉到而行动。
因为它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但是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会坏死,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至于嗜酸性粒细胞,它只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嗜酸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10到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为0.5~1.0μm。
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在电镜下,涂片上的嗜酸性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它的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
所以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因此在此时此刻,涂片的单核细胞在接触小细胞后,变化成巨噬细胞后,就开始对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动手,但是这两个细胞都属于炸弹。
......
求支持和收藏。
第032章预告从这两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