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米国的调查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大国院士!
在和彭鸿禧聊了聊有关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问题后,徐川便没有在栖霞山这边久呆了。
破晓聚变装置的后续改造和相关的实验,还需要一段时间。
包括水冷偏滤器硬件和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软件的优化,这些都可以交给其他人来处理。
带着一部分的实验数据,徐川回到了别墅中。
在浴室中泡了个热水澡洗掉一身寒气后,他泡了杯清茶端着来到了书房。
电脑前,徐川先整理一下数据资料,然后开始编写论文。
破晓聚变装置实现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一举打破历史,创造全新的世界记录这自然是值得刊登报道的。
作为一项阶段性的成果,它的成就完全足够刊登在《科学》《自然》这些顶级期刊上了。
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整个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所有人的功劳。
对于这些在破晓聚变运行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说,一篇《科学》或《自然》这种顶级期刊的论文署名,也是他们应该收获的回报。
在数据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要写一篇论文出来对于徐川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需要注意点的是,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别写上去就行了,比如关键的方法、改造技术之类的东西。
至于数据,可控核聚变的实验数据公布出去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东西不像材料或者其他的东西,它属于公布出去了,你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检查了一遍论文,确认没什么问题,没有漏掉商议后可以署名的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名字后,徐川思索了一下,点开了邮箱,将其投给了《科学》,顺带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华国学者来说,在《科学》这种世界顶级的期刊上投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再简单不过了。
其他的不说,他的名字就是保证,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带来的荣誉,让他给任何一家期刊投稿,都足以让审稿编辑认真对待。
至于丢到Arxiv上,那就是个人的习惯了。
相对比专业期刊来说,arxiv这类预印本网站并没有漫长的审稿时间和门槛,能第一时间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论文与想法,以免出现被盗稿之类的问题。
处理好论文后,徐川点开了网页。
这段时间因为破晓聚变工作太忙,他都没怎么上网,也没有去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哪怕是破晓聚变堆做出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接受外界采访的也不是他而是彭鸿禧。
不过他不出门,不代表媒体记者不对他感兴趣。
自从18年他连续获得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后,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媒体,都对他相当感兴趣,一直在追逐着他的脚步。
而他也不负众望,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搞出一些事情。
从核废料的重新利用,到锂枝晶难题和高温超导材料,再到NS方程,三年多的时间,每一年他做出来的成果都会吸引来众多媒体记者的注意。
尤其是这次,破晓聚变装置突破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更是在核聚变领域和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四十五分钟!嘶~川神牛逼!】
【突然想起了前些天报道的那个450秒!换算一下就是七分半,差了整整六倍!笑死,之前那个老头还说川神的聚变堆运行超过20秒就算成功的,打脸不?】
【牛逼啊!四十五分钟!我们距离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重要的不是还有多远。而是它必须要种花家被首先点燃。氢聚变,氦聚变,甚至到最后的硅聚变,都需要在这里点燃!聚变发电的第一度必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出来!!】
【泼盆冷水,四十五分钟是利用氦三和氢气模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并不是真正氘氚聚变点火运行,后面还有很多的难题要解决。】
【托卡马克装置死路一条!氘氚聚变时的磁面撕裂问题根本就没法解决!如果能解决,米国也不会放弃磁约束去研究惯性约束了,欧洲也不会放弃托卡马克去研究仿星器了。】
【敢问楼上什么学历?您老人家比川神都懂是吧,您怎么不自己造呢?】
【乐,看第一句磁面撕裂的时候,我以为你是懂行,毕竟托卡马克的确有这个问题,但看第二句,我就知道你是个什么货色了。】
简单地看了几篇国内的新闻报道,徐川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媒体。
国内的报道其实没啥好看的,大部分的媒体按照往常的惯例一样都是报喜不报忧。
当然,这次也的确是喜讯。
至于国外的,可能就不一样了。
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成果,对于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它会全面提升全世界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信心和期盼。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目前应该是最黑暗的时刻。
无论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目前都陷入了困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