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忠魂之后 (第2/2页)
在这漆黑的密室里已经待了一个多月了,每天那看守的都是提着一个小盒,一碗菜,一碗饭,两双碗筷,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今天怎么啦,两个人抬着一个五层竹篮,进了牢门一改往日的面色,让两位坐下,打开了竹篮,鱼啊,肉啊,馒头,放满了一地。这书童也奇怪了,对那两抬竹篮的看守说“是不是我们要上路啦,你这是给我们送行啊。有劳了,少主子,快吃,吃饭了我们一起上路。”
那牢房看守的,虽笑面,但不言语,放下东西,抬着空竹篮就离开了牢房,这牢房的门都没有关上。
吴方琪也不管不顾地吃了起来,肚子实在太饿了,把这些菜饭全都吃了,趟在墙角边在喘气,吃了太快了。
午时已过,那看守牢房的把这些碗啦,盘啦都清理走了。一会儿来了两个管差的,把两人的手铐打开,就离开了牢房,带到了太庙。许久看见阳光了,正想去去潮气。那主考管走了过来,拿来了一套新衣服,连鞋袜都有,让吴方琪换上,把吴方琪从东华门领进了皇宫里。
头脑已不再蒙上,手脚也轻了。一个月前都是从很远的地方看这神秘的皇宫,这么近距离,想停一下细致看一下,脚步没有停下,就急匆匆地跟了上去。皇宫里不是你想停就停,想看就看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有侍卫守卫着,脚步没停下,旁边就上来赶。
主考官对吴方琪说“快走吧,殿试,五十多个贡生都在等着你。以后有的是你看。”主考官带着到了一个大殿,见里面有二十多个人站在殿内,庄严宏伟的大殿,五十多个参加殿试的贡生和十多个大内侍卫鸦雀无声。
随着太监的一声“皇上驾到”,大家都把头低了下来,屏住了呼吸。殿试就这样开始了,殿试与乡试,会试那是两个境界,参加殿试没有一一对应的问答,更大程度上是皇帝对新科通过会试的贡生进行一次面试和策问,通过者就是进士。
凌晨时,皇帝和大内总管发现这位贡生的爷爷曾经在靖难之役为了保护燕王登基的吴东升,经过大内总管的细致确认,皇上的爷爷朱棣永乐皇帝就是在郭小龙,吴东升等数十人的欲血奋战脱离了危机,也是经过了那一次的危机造就了一代名垂青史永乐皇帝,在那一次的战役中,很多的像郭小龙,吴东升这样的忠士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朱棣永乐皇帝登基之后,都把这些忠魂都埋在了一起,因为战场上已经是血肉模糊,很多的是身首异处,已经分不出那个是那个人的。在北京的居庸关外的一座山上埋着一堆忠骨。见到了当年忠魂的后人,皇帝突然失态,幸好大内太监把这位贡生带了出去。这位大内太监也是当年靖难之役的参与者,曾一时,与郭小龙和吴东升朝夕相处过一段时间,战场上结下的情义,那怕是一时半刻,都是生死之间的,刻骨铭心的。
朱瞻基皇帝确认这位贡生就是吴东升的孙子,就朕点了头名状元,为了考察吴方琪的真才实学,一改过去的殿试方式,由众贡生提问,其中一贡生回答,轮流进行,贡生提问的内容和答问的结论均作为殿试的结论和录取的依据,根据录取者的优异确定名次,没有提问,或者提问不当,或者未能答问的均作为不通过论处。也不是每个贡生都有资格来回答众贡生的提问,根据主考官送上来的会试结果,以前五名作为主要的对象。如有剩余时间,可以向下名次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