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明初四大案 (第1/1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大明:我教朱元璋当皇帝!
“小友,你快要急死我了,到底是何妙策,能有办法让圣上答应此事。”杨宪有些激动的说着,而又害怕李泰不愿说,便又郑重其事的说道:“今日得小友点拨,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若是此事可行,以后小友你有任何用得上我的地方,我绝无推辞!”听着杨宪许出来的重诺,李泰微微一笑,说实话,李泰十分喜欢和杨宪这种人打交道,就是**裸的利益交换,而且深知人情世故,求人办事还知道送点厚礼,可不像那四爷,来找李泰这么多次,也没见那一次带点东西……李泰可不知道自己心中腹诽的实则是当今的开国皇帝,而面对杨宪那请求和希冀的眼神,笑着说道:“杨大人言重了,只不过我确实是有一件事,需要杨大人你帮忙!”“小友但说无妨,只要我能帮得上,绝无二话!”听见李泰真的有事要自己帮忙,杨宪非但没有不满,反而更是激动,只觉得自己此事应该是十拿九稳了。李泰却是笑道:“此事暂且不谈,先说杨大人您的问题。”而后不等杨宪表达激动的情绪,李泰直接开口说道:“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朝野之上出现一起令圣上对现在司法制度不满的大案,圣上自然会主动推行这司法改革。”杨宪闻言一愣,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泰给出的答案竟然如此粗浅且直白,他原本还满心期望李泰会又有什么高谈大论,却不想竟然是这么个办法,眼神中顿时闪过一片失望之色。李泰的这个办法,杨宪自己都能想到,可问题是他上哪里找到一个令朱元璋都觉得不满的大案出来。上一次令杨宪扬名的贪腐案,已经足够震惊朝野了,杀了那么多的官员其中甚至还有几个开国功臣,就算是这样,也没见朱元璋对于现在的司法制度不满。更别说从那以后,朝中官员早就收敛了许多,杨宪最近根本没有查出来什么东西,不然他早就报上去邀功了。只不过杨宪即便是失望,却也不敢明说,因此只能对着李泰尴尬的笑了笑,而后又有些不死心的问道:“小友,你可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此法虽然精妙,可毕竟时不我待,这样的大案,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杨宪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表明的十分明确,无非是觉得现在并没有一个足以轰动朱元璋的大案,可李泰却是微微一笑,杨宪觉得没有,却不代表就真的没有,而李泰作为一个穿越者,还真就知道一个足以震惊朝野,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案子。明初四大案,蓝玉案、胡惟庸案、郭恒案、以及并无太多人提起的空印案。这四件案子,让朱元璋盛怒之下所杀的官员少说也有十万之数,也留下来朱元璋嗜杀的名头和残忍的形象。可实际上朱元璋从来不是无的放矢,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其背后都有朱元璋的深意在其中。其
中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最为典型,蓝玉是因为朱标一死,朱元璋有意传位朱允炆,害怕这位皇太孙压不住这些开国武将,为了能够顺利传位而不出乱子,所以不得不杀一群武将。而胡惟庸案就不用在过多陈述,如今朱元璋已经成功废除了相权,因此只要胡惟庸不再作死,大概率应该不会在有此事发生。而剩下的郭恒案和空印案,其实才是真正的大案,朱元璋事前根本并不知情,突然知道后,方才勃然大怒,因此大杀特杀。郭恒案大概发生在洪武中期,洪武十八年,有人揭发时任北平承宣布政使的李彧、时任按察使司赵全德及户部侍郎郭恒等人,徇私舞弊、贪污粮饷。彻查之下,发现郭恒却是侵占了淅西上缴的秋粮五十万石,这还不止,还曾巧立名目,加税收项目,以水脚钱、庫子钱、神佛钱等,只是郭恒一人,便贪污了近两千四百万石的税粮。而郭恒不过是一小小户部侍郎,却又这么大的胆子,朱元璋又不是傻子,自然是下令彻查,果不其然,郭恒案直接牵连了十二布政司、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大小官员数万人。《明史》便有记载:“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一下子抓了数万的官员,这一下子几乎是让当时的大明朝廷陷入了停摆的状态,只不过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从来不走寻常路,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想出了一个奇招。就是让那些定了罪的官员,戴着镣铐继续留任,直到继任者出现,再继续刑法,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因此那是的大明的衙门中,便会有一种极为滑稽的场面,坐在公堂之上的御史,问案时铁面无情,而他脚上却戴着镣铐,因为他本人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还没找到下一任继任的官员,因此他就没有到处决的时间。按理说这样的案子,毫无疑问完全符合李泰所说,足够让朱元璋震怒,直接惩治乃至于更改大明的司法制度。可问题是,郭恒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如今方才洪武三年,谁知道现在郭恒其人身在何处,说不得还没有参加科举,正在准备明天的秋试呢。因此李泰所给杨宪准备的大案,并非郭恒案,而正是这明初四大案中最为不起眼的空印案。所谓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按照明朝时的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