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稿件过审 (第1/2页)
九五免费小说 www.x95mf.com,最快更新开局从抄语文课本开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朱一帆的邮政快递经过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快一个星期的时间,在24号时送达燕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它在报社来稿存放室里吃灰了二天,终于等到星期一报社人员上班。经由工作人员将来稿分类再派发到负责审核该块的编辑。
从稿件分类的厚度分析,小说类型的稿件是最多最厚的,而诗歌类看起来最少,但数量很足,人总是对自己的诗作特别自信。散文与报告文学相对平均一点,厚度上也没差多少,他们字数可以从一千到上万不等。
陆宛瑜就是在燕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因为比较喜欢文学,毕业后没有做教师,而是应聘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幸运的面试收功。
在杂志社也有快一年了,现在她就是负责诗歌类审稿,在接到一堆诗歌类稿件时,她有经验的先为自己泡上一杯好茶,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稿件是是什么味道,狗屎还是甘泉?而一杯茶就是为自己压惊的。
在处理完当天例会、日常事物的交接后,开始当天最主要的工作了。
陆宛瑜不停拆开稿件浏览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色宛如吃了屎一样难受,一大堆类似于海,你全是水的诗歌,有时狗屁不通,语言粗俗,不得不怀疑他们的蜜汁自信从何而来。
其中也有诗歌没啥特点,但通体行文流畅,结构完整之类,在没政治错误等问题,查重也通过,作为审稿的第一关,她不会太严格,基本没大问题,通常让通过。
其中也有知名文学工作者投稿,诗歌相对优良,但很优秀的作品太少了,属于可遇不可求。相对优良的诗歌大多是现代诗题材,形式自由,题材宽泛。看到这些诗歌时,陆宛瑜才觉得文字之美好,当饮一杯好茶,并且将这类优良的作品标记好,以便为二审更有效率。
当陆宛瑜拆开下一个稿件时,感觉这稿件有点特别,别人的稿件都是电脑书写,然后打印出来的,而这份是手写,字数还很少。
映入眼帘的是一手漂亮字体,让人眼前一亮,不比打印出来的工业流水制造的字体,有种个人的印记在里面,会让人有种错觉,见字如面。
陆宛瑜更专心的看稿件了。
诗名,静夜思,然后道明某秋天晚上,因出门在外学习,抬头望月而思念故乡从而有感而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语言清新朴素却韵味含蓄无穷,通过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客居思乡之情。
陆宛瑜欣赏一遍后,突然有点想念家乡了,自己故乡在遥远的外省,也差不多一年没回去了,不知道老家的橘子熟了没有。
迅速将思乡之情收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这种古典五言诗已经很少能看到了,现代人能写出有韵味的不多。迅速的将作品标记上标签。
陆宛瑜有点好奇是那位大牛的作品,翻到作者信息的地方,看到作者名字不认识,很陌生,朱一帆,笔名浮生,再一看地址,倒吸一口凉气,地址详细到班级,感觉应该是学生。
这种人物不是超鬼就是超神呀,立马通过内部系统查重起来。结果没出现重复,还好。
当喝一杯好茶,发现了一个天才,整个人心情都好起来。
再度拿起稿件欣赏一遍,突然轻轻地打了自己一巴掌,自己也是笨死了,平常我也抬头望明月呀,也有思念家乡呀,我怎么就写不出来这种诗呢,看起来也不难吧,感觉会写字就行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以这么大吗,瞬间心情不美丽了。
陆宛瑜觉得还是起来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回来工作的好,将稿件收好,重点标记,再放到过审地叠稿件里,这才向有阳光有绿植的休息区摸鱼去。
话说作为散文类的编辑的石家诚此时却是在如饮甘露,这一篇文言文真是字字珠玑,句句入心。
石家诚本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平常十分喜爱看书,才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应聘编辑的。谁知道,编辑是当上了,爱看书的爱好差点让各大投稿作者整没了。
那种狗屁不通的遣词造句,虚假无比的情感抒发,真真的让懂行的自己辣眼睛,恨不得你不行我上。
可惜石家诚虽然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但对于写作似乎还差打通任督二脉,文字还差点意思,暂缓了自己写作的计划。
石家诚在今天早上审稿,还是在垃圾-普通-良好中循环,偶尔出现名家名作,就愉悦一阵子。虽然名家名作文章很优美,但总感觉少了惊艳的感觉。
本来那种能传世的经典靠的是灵光一闪,不可强求。直到一份很特殊的稿件出现,是一份手写的原稿,铺在办公桌上,稿面整洁干净,细看字迹,笔法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但字体美观。整份稿件看起来比打印出来的多了点人的味道。
再细看文章内容,将生活常见的现象挖掘出道理来,无比优美的排比,读之如甘露滋心,赏之如醒醐灌顶。
幸亏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然还真不能大概看懂这篇文章。假如我当年有幸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经典的励志名言应该能给到我力量,让我变得更优秀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得不就是现在的自己吗?自己文字差了点意思,可能就是差了点阅历。如果我继续积累,我想我也必定能成们一名作家。
石家诚不由的想起现今的社会与出版社的情况,似乎大家更喜欢白话文,对于文言文有偏见。而作二审的主编们有几个就有曾经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议论。
怀着对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的命运的担忧,迅速的对稿件作好标记,查重等流程,忍不住好奇心作者是谁。
朱一帆,笔名浮生,粤省盘龙县枫叶中学高三七班。
会是真正的大才还是欺世盗名之辈呢?
石家诚不知道,怀着这份好奇心与期待,真相让时间来证明吧。
在一审过后两天,那一批过审的稿件终于走到二审的环节了。
胡为水木大学的华夏当代文化专业教授,应邀人民文学出版社审稿。
经过编辑初步一审,很多稿件已经被筛选掉了,剩下的工作量不大。胡为已经将其它的稿件作了批复意见,只是对着手上的两篇稿件有点发愁,《静夜诗》、《劝学》无疑是很优秀的文章,即使自己研究的是当代文化的,也不得不说一句,不比任何古代的作品差。
但作为杂志的主编,就不得不为杂志社考虑,当今社会主流就是白话文,而文言文已经在上个世纪被打倒了。如果刊登这两篇优秀的文章,会给世人一个误导,原来我也可以写好文言文,将有限的精力分心在学文言文中,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文章如果没有如此优秀,反而可以刊登,毕竟不会引起很大的波澜。
于是在批复意见写上不建议刊登,文章体裁不符合社会主流,与文化倡导背道而驰。
而另一个应邀的主编陈同则为燕京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专业教授,则对着这两篇文章细细品味,简直不敢相信在现代社会居然还有人能写些如此优秀的文言文。
文字精炼,却能准确的表达出想表达的思想,如此优美的文章,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啊。
将稿件在手上把玩一会后,才对稿件作出批语文章相当优秀,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文章。
陈同批复完后,看着稿件上漂亮的文字,作者在书法上也有极高造诣,起码登堂入室的境界。这个应该是第一手原件,不知道能不能问总编要走,很想收藏起来。
当稿件两位专家主编给出相同意见时,作为总编的李培元会亲自审核一遍,但通常不会提出与两位主编反对意见。而当两个主编意见不一时,就需要李培元亲自审核,并且作出最终决定。
李培元对着两位主编如此反差的评论,一时也有点好奇,于是拿起稿件细心看起来。
当阅读静夜思时,也不由得勾起已经有些模糊的故乡的回忆,似乎曾经的故乡真的不在了,现在的故乡感觉已经物是人非。
当阅读到劝学时,不得不为这文章喝彩,真是妙笔生花啊,里面的道理浅湿易懂,让人感觉很容易做得到,真有教育意义,读之当浮一大白,忍不住再多年几遍,好文章真的是百读不厌。
李培元沉吟不语,其实两位主编说得也有道理,就普遍性来说,白话文肯定优于文言文,而文学是要面向全体人民的,而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一小部分人。
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不了解当今世界现状与国内情况,就会有以偏概全的想法,没办法,当你不能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时,这就无可避免。
因为李培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出席各大会议,反而了解华夏的现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