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冬至 (第2/2页)
今年北方的冬至和往年一样,依旧是那么冷。作为大夏皇朝的中枢之地,昨夜的京都下了一场雪。大地上白茫茫的一片,不过在郊外,一处颇为广阔的空地上,却是丝毫没有见到白雪的痕迹。
这广阔的空地上,立着一座大概有三丈高的祭坛,这时候祭坛最上方上站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面容坚毅,身着暗金色衮服,身姿挺立,渊渟岳峙。女的丹眉凤眼,凤冠霞帔,仪态端庄,恬静娴雅。
而在祭坛下井然有序地站着一群人,穿着黑色官袍的,站在人群最前面,离祭坛最近,但也最少;然后是穿绯色的次之,不过这人数却是比穿黑色官袍的多一些;最后是穿绿色官袍的,站在人群末尾,离祭坛最远,只比穿黑色官袍的多了几个。
穿着三种不同颜色官袍的人,穿同一种颜色官袍的站在一起,和不同的颜色隔开,显得泾渭分明。
这是一次祭天典仪,祭坛上站着的一男一女,是大夏皇朝的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
……
随着时间的过去,祭天典仪已经到了最后一步。身穿暗金色衮服的大夏皇帝陛下,从袖中取出一张黄纸,上面百余字的墨迹,写成一篇祭辞,皇帝陛下照着这墨迹,念了出来:“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
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既安且宁。维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灵。”
皇帝陛下念完后,将黄纸扔入前方的鼎中,没过一会儿,鼎中的黄纸却是无火自燃。随即在鼎中升腾起一抹火光。
祭天典仪结束,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携手走下祭台,离开了这片空地。二人坐上停在空地外的銮驾,起驾回宫了。
留在空地上的一众大臣,看着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的銮驾驶去后,一个个地转身离开了。不过这一众大臣离开也是有次序的,先是穿着黑色官袍的离开,接着是穿绯色官袍的,最后才是穿绿色官袍的。
一众官员离开广场后,郊外也是响起了阵阵马蹄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广袤的田野间显得格外响亮。
……
……
在京都城内,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遇到熟人,热情地打个招呼,闲聊了几句,而话题也是离不开这冬至佳节。比方说,“去肉铺买肉,回家做馅包馄饨”。
在这条正冒着烟火气的街道上,一座三层高的楼阁坐落于此,而在此时,这座通体乌黑的楼阁里,有八人聚在一起,正在开会。他们当中有男有女,刚从祭天典仪上回来。
每年冬至,大夏都会举行一次祭天典仪,而他们每次都在那片空地上,但历来都没有参加进祭天典仪里。只是在一旁守着,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
而在祭天典仪结束,他们做完自己的事后,会回到这座楼阁里,聚在一起,开个例会。
可是在今年,在这个与往常并无二致的冬至例会上,却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本来九人聚在最顶层的一间房间内,跪坐在锦席上,九张锦席围成一个三角形,每边各有四张,中间围出一块空地。
九人开始举行例会,可突然间,这块空地上却是白光一闪,突兀地出现一封信。这封突然出现的信,一下子是吸引住了众人的视线。九人俱是看着这封信。感受到这封信四溢出来的气息,众人看着这封信的眼神里,无不闪过一抹精光。
就在众人眼光灼灼之际,一位戴着幞头,鹤发童颜的老者说道:“诸位,如此这般看着,始终不出结果,怕是不妥,不如我们打开来,看看风老给我们写了什么。”其余八人听得老者所言,都是点头应下。看来其余八人都很信服这位老者。
随后,这位老者对着这封信剑指一勾,这信便升了起来,飘到老者面前。老者抓住信,恭敬地从信下方请出信纸,然后将其扔向空中。
信悬在空中,信上的内容清晰可见,展现在众人面前。只见信上写到,“诸位好久不见。
吾知今日冬至,诸位齐聚之日。吾有一事相告,写信来此,打扰之处,望诸位海涵。
吾有一孙,随吾隐居于十万大山中,前段时间,吾让其出山就学。现吾孙就读于南海书院。”
这封信到此结束了,颇为简单的内容,可九人看完后,却是默契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这次冬至例会的议题,就是风老的这一封信。
“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明面上只是荡起阵阵涟漪,暗地里却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