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方处置 (第2/2页)
而让郑成功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1回来,就听到了1个惊天大消息——朱慈烺居然派人来过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朱慈烺只拍了1个内侍太监过来?”郑成功眯着眼睛接过了冯澄世手中的信,语气中满是不相信。
“那人属下已经找人问过了,由此人亲自护送信件,说明陛下对此事是极为重视的。”冯澄世拱手拢袖奉承道。
“你看看!”郑成功很快看完了所谓的信,脸上看不出喜怒,冯澄世见状,连忙接过信,仔细地看了起来。
“陛下只给咱们留下1万5千6战兵,这也是远远不够的,便是咱们能保留全部水师,总共也不过是34万能战之兵。”冯澄世也跟着否定道:“更何况,除了泉州和兴化的卫戍军,其他州府的卫戍军,也都是朝廷的人安排,久而久之,出了问题咱们都不知道。”
“陛下这个条件太过苛刻了,台湾现如今红夷盘踞,想要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郑成功说到这里,脸上忽然有了几分喜色:“不过,听说台湾粮食充足,或许可以攻来作为海外据点和粮草供应地。”
在原来的历史上,郑成功南京之战惨败之后,又在海战中战胜了满清,重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暂时稳住了局势。
但随着整个西南的反清主力失败,沿海的广东惠州,潮州,浙江,福建这些地方清军防备越来越严苛,郑军又重新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粮饷问题。
正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之下,又听闻台湾富产粮食,为了开拓新的抗清基地,获得供养大军的粮食,郑成功才最终决定攻取台湾。
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遂人愿,郑成功也没有在台湾找到他想要的粮食,但台湾最终倒是真的成了郑家的抗清基地。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也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得以拔高,不至于和李定国1样,因为某些问题,几乎不被后人所知道。
至于朱慈烺为什么要保留郑家的军队,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1个是不想打内战,他要集中力量对付辽东的满人,2来则是为了让对方去打台湾了。
毕竟,那么多军队,要是全裁撤了,单单是遣散费,安置的土地,就足够朱慈烺焦头焦耳了,还不如用来开疆拓土呢!
“台湾的情况还需要进1步了解,属下听说那里的情况并没有传言的那般,更没有粮食。”冯澄世警惕地劝道:“而且,既然陛下主动把他让出来给我们,说不定是真的有问题。”
郑成功听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叹了口气。朱慈烺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是也没有苛刻道不接受的地步。
水师他可以全部保留,但是战兵,马军,火枪火炮部队,必须削减1半。他的直接控制区更是只有两个府,能驻军的。
“再等等,等等李过和张献忠他们……”郑成功嘴里喃喃道。
朱慈烺自然不会以为现在这种划分势力的方式可以1劳永逸地解决反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但却已经是当前局势下最好的选择了。
至少,对外用兵和他的威望可以使得内战推迟几十年再爆发。大家都有强悍的军队,都想要分配更多利益,怎么可能会有人心甘情愿退出,或者是轻易妥协?
用这些兵马去开疆拓土,为后代创造更加安全良好的周边环境,总比自己人打自己人,耗尽国力来的要好。
而且朱慈烺要去开的是辽东,内外东北,无论是李过主攻的西北,郝摇旗等人主攻的蒙古,还是张献忠主攻的安南,郑家主攻的台湾,都无法与之媲美。更不用说,他这样安排,本就是存着私心的。
李过,郝摇旗等人以对外开拓为由保全自己的兵权,张献忠和郑家最终也必然如此,但他们攻打的地方,无疑最终会使得他们的兵马消耗大半。
用兵西北,蒙古,补给都十分艰苦,敌人虽弱,但草原戈壁却十分可怕,稍有不慎,便是折损过半,而台湾盘踞的荷兰人,海军远胜于郑成功的水水师,还有坚固的棱堡,郑家不损失1两万兵马,恐怕根本攻不下。
而难度系数最高的,则是张献忠要对付的安南了,且不说两广的核心地带——珠江3角洲和安南的核心地带——红河3角洲之间千山万水相隔,便是当地根深蒂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豪绅大族发动的游击战,就足够张献忠头疼的了。
但朱慈烺的辽东,只有几乎已经被消灭的满清残部,辽东的土地更是早已经开发,而且几乎没了原住民,想要重新移民,建立据点,完全控制辽东,然后通过羁靡和贸易手段,逐步控制整个黑龙江流域,内外东北,以十7世纪的生产力而言,并不困难。
换言之,在朱慈烺的小算盘里,等这些疆土基本上收回,就算没有收回,那些敌人也基本上被打残了之后,就是他真正1统全国,收回各省兵权的时候了。
要知道,全国的产粮地,基本上都在他的手里,江南,也在他的手上。这便是不断保持强军的最大底气,也是朱慈烺倾向于这样安排的原因。
而这1点,另外4人其实或多或少也能猜到,毕竟朱慈烺这算盘打得太响了。可许多事情,并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既然朱慈烺占了优势,又不失道义,他们也不能不妥协。
张献忠和手下的几个义子1番商议思考之后,对于两广倒是十分满意,虽然土地少了,但天然的山脉屏障和珠江可以确保了他的半独立性和控制力,攻下安南之后,通过海运,粮食也不成问题。
读者身
而朱慈烺最终主持了海南划出了广东,独立成“南洋镇”,同时也是即将组建的南洋水师的基地。
而郑家这边,朱慈烺同样做出了妥协,他1开始给对方的条件本来就是极度苛刻的,实际上是1种试探,要看的是郑家的反应。
郑家其实也并没有真的要为了保持自己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和朱慈烺决1死战的意思,特别是张煌言再3劝告之后,他更加没了战胜这位强悍新君的信心。
其实,以郑成功对于朱慈烺的了解,这些心思,造反的心思,他是1点也不敢有的。只不过自己家族的利益,他还是要最大化。
最终,郑家直接管辖的地方变成了漳泉2府,而军队方面,朱慈烺更是没有丝毫松口的意思。
对于郑家,朱慈烺是不担心他主动挑起战事的,毕竟李过和张献忠都不会支持他,张煌言又和郑成功亦敌亦友,如此反而是给了朱慈烺直接覆灭他的机会。
只要对方兵马不变,攻下台湾之后,必然元气大伤,若要经营台湾,他就绝对没有能力再反抗中央了。
或许这个时代,只有朱慈烺最清楚,攻取台湾是功在千秋,但至少在当代,是看不到什么好处的,甚至几十年内,都是亏本的买卖。
但若是郑成功无法攻取这块土地,那他就没有任何保留那么多军队,以及郑家船队的理由了。
经过1番并不那么好看,更谈不上文雅的讨价还价之后,各方势力总算是勉强就最终的“内阁大会”达成了1致。
读小~。说a~p-p——p>
台面上的体面,就是要靠台面下的不体面换来的。内阁大会上的其乐融融,有说有笑,靠的是这些各派力量的话事人们,近半个月的博弈与妥协,以及无数居中协调的亲信们。
土地,人口,兵马的限制与分割,工坊,贸易的分配,以及朱慈烺借助这些外力,要对新朝进行的制度改革和权力制衡,也顺水推舟,作为谈判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