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向新而生4 迎娇志 (第2/2页)
吕海智挂了电话走回来,看着顾晓丹说“我去她公司等她,晚上我再跟她详细说这事。”
顾晓丹点点头,“前期很多跑腿的事情就要辛苦你了,我这正好赶上要生孩子,有行业协会和涉及到地方主管部门的,李晴朗说可以……”
“不用不用,晓丹你放心,我这c市也是有一些同行挚友,还有一些新闻记者朋友,他们也很支持我。还有戴娇娇总归在c也是熟门熟路,暂且不用你操持,也还麻烦不上李晴朗,有需要我肯定不客气。
“差点忘记,晴朗说关于杂志社的办公地址,”顾晓丹一孕傻三年已经开始,“他刚说,顾朗设计的大楼还有几处空的办公室暂时用不上,他说如果你要是不嫌弃,前期杂志社可以先固定在那里办公,因为没有固定地址,也没办法去办理申请手续。”
“那真是太好了那这样和晴朗他们在一起,意味着我们背后有个强有力的‘支持团队’,”
吕海智满眼的兴奋,“这样省了场地租金,那我卖房款就可以杂志社做更多其他用处了。”
吕海智知道今后两年将会过的是个“苦”日子,而且他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申请刊号难于登天,要通过地方协会申请,省里批复时还可能为难,这个过程可能要很久。
就算有幸能得到一个,即使这刊号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办理手续并不贵,但是“市场价”也动辄上百万元!
没有刊号,当然也可以考虑先用书号做,但每期都要出版社审核,比较麻烦;做内刊是最简便的,但内刊很难做大。
那只能用借他之前的关系,找家级别比较高的杂志社,借用他们的刊号,但是要给他们不少钱,当然从出版规定上来讲这是不允许的,他还得小心翼翼。
如果能跟c地的建筑协会、社团逐渐混熟,打着与他们合作的旗号去做内刊,影响力也会大很多,但也是钱同样要花不少,而且做内刊也只是个缓兵之计,他总想有自己的刊号。
后面杂志社还需要策划、编辑、发行、内务,这是最基本的部门和人员配置,随即就是产生用工成本,管理成本,采编成本,后期杂志要推出去,还有随之而来的印刷成本,发行成本和推广营销成本等等等等。
所以行业里有句被奉为经典的名句——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杂志!
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之所在!
总之,吕海智已经做好了过两年苦日子的打算,就怕是这样,还不知道那卖房的钱能够支撑多久,自己还要早点跑跑赞助和拉点投资……
“吕主编,卖了房子之后还是先在c市这里买一套吧,就算你不在意,总要为娇娇的将来考虑。至于杂志社的资金,除了李晴朗,至少目前又还有两个‘投资人’。”
顾晓丹现在担心的不是资金问题,因为刚才电话那头韩天琪在李晴朗旁边嚷嚷着说他也要参与。
挂了电话的李晴朗也笑韩天琪这“傻”小子,现在是不管什么事业都想参与一把。
“韩天琪,你有没有听过那句话——如果你想赔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
“李晴朗,你不要忽悠我!我记得这句话明明是——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凭什么只准你参与,不许我?”韩天琪这会可不会相信李晴朗。
“我可不用顾朗设计的名义,我用我爸韩氏的名义,用我自己韩天琪自己的名号去投!”假装较真。
果然现在的韩天琪也并不完全是个“傻子”,顾晓丹是他李晴朗的爱人,李晴朗怎么可能会让自己最爱的人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那个“娘娘腔”吕主编他韩天琪也不是没见过,李晴朗愿意支持他绝对有把握!
可李晴朗却心如明镜,新创办的期刊杂志不确定因素很大,因为品牌推广和市场影响力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很多杂志社没有坚持到有回报的那一天就已经倒闭。
就算是能坚持到最后有盈利的也是需要个三五年,要能在两年之内赚钱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所以,他知道吕海智将来会面临多大的难关,但即便知道“投资有风险”,李晴朗也没有在电话里和顾晓丹表示出丝毫犹豫,他必须站起来给予他们支持。
至于韩天琪,李晴朗已经善意地“提醒”过他投资的风险,那的确是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
虽然风险存在,但是李晴朗也相信任何生意都是“不熟不做,不做不熟”!
有着他和韩天琪,夏远玲这样的专业知识的后台支持,还有偌大的建筑设计人脉资源关系网,这将来就算未来几年有一百个杂志要“扑街”,也绝对轮不到吕海智和顾晓丹的那一个。
他也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即使投资人和投资方不能对“媒体人”的杂志太指手画脚,但确实有必要了解和参与市场定位和分析终端客户的反馈来的数据,然后双方再坐下来共同商议调整策略,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
盈利!
只有“媒体人”能笑出声音,“投资人”才不会哭出声音!
顾晓丹可以不靠杂志存活,有李晴朗“养着”,可是吕海智……押进了全部的身家,不能不奔着赚钱的目标,光当成“理想”,不能盈利,那终究是要活不下去。
为了保险起见,李晴朗和韩天琪作为“投资人”,必须要和作为被投资方的“媒体人”吕海智和爱人顾晓丹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些关于“战略措施”的问题,避免将来发生决策性失误。
至于顾晓丹说得另外一个“投资人”——
刚才爷爷顾海塘也有喊她进书房……爷爷确实是个文化人,愿意做点押宝文化事业的“风险投资事业”,这也是他跟年轻一代又学到的一件最时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