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自刎 (第2/2页)
看还有谁敢置喙。
窗外的天地铺满了洁白无瑕的雪被。
雪花像扯碎了的棉絮簌簌落着,铺天盖地,入目皆是刺目的雪白。
细碎的光跃进水冷冷的眸子。
太傅冒死上奏的原因无它,今年林州一带因旱灾,收成减半,吃饱肚子已成难事,若加重了税赋,无异于雪上加霜,将有数以万计的人活活饿死。
太傅劝谏此举不为身后名,不为生前誉,只为天下黎民挣得一隅之地,得以喘息之力。
文人风骨易折易断却不屈,不惧生死,怀揣大义。
师生十数载,太傅授予他诗书,为君之道,是姜郁在这世上唯一亲近之人。
太傅若死了,他一定很难过。
——
大理寺诏狱。
沉重的大门缓缓打开,血腥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
清瘦的身影没入门后的沉暗,黑靴踏入潮湿且凹凸不平的路。
径直的走着,直到姜郁看到一处牢房里已垂垂老矣的人。
坐在桌边,一身鞭打的血痕凝成暗红的血痂。
向来整洁干净的人,发丝垂乱,脊背依然挺直,在这暗无天日以酷刑之名被百姓惧怕的诏狱,依然一身清正。
门被打开,老人有些迟缓的抬头,瞧见他时,眉目舒展开,笑的和蔼又有些责怪。
“还是来了,真是的,殿下不该来的。”
姜郁坐在老人的对面,问道:“为何不听劝。”
来此,他想问一句为何。
数日前,少年郎为此特意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明知父皇向来不喜群臣劝谏,明知父皇近些年越发的昏庸,明知前头已有人因此被杀,为何还要像飞蛾扑火一般的去送死。
老人幽幽的叹了口气。
“殿下不知,臣经历过一场旱灾,兄长替臣被卖进了高门大户,换了一袋小麦。”
“后来,臣借了银子去为兄长赎身,却得知兄长在被卖的那年,便被主人家扔进了虎园,与兽相搏,葬身虎腹,那些人以此取乐。”
一袋小麦一条沉沉的性命。
“林州因旱灾,已是苦不堪言,生灵涂炭,决不能再加赋税。”
“旱灾是天祸,臣无力阻拦。”
“臣的命跟那么多条人命比起来,不值一提,臣老了,也活不了几载,倒不如拿这条老命去博上一博。”
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他沉默的起身走了。
走到门前,少年脚步停住,没有回头,只问道:“若无此事,太傅是否还会这般选择。”
老人明白少年指的是兄长惨死虎腹的事,若此事未发生过,他还会不会选择飞蛾扑火,老人陷入漫长的沉思。
身后沉默良久,温声坚定的回了他句。
“会。”
若是旁人说的,他一个字都不信,还会暗骂一句虚伪,可是,说着和稚童一般天真之言的人,是他的老师,相伴十数载,老师从未言谎,因此,他信了。
少年仰头,望着窗口斜斜透出的光亮笑了,有稀碎的雪花飘了进来,缓缓落在肮脏的地面融化。
笑容依旧璀璨却有些许的心酸和不愉。
真傻,竟然白白送死。
一身的文人傲骨,岁寒不凋,为了松筠之节,无谓牺牲。
“不必为老臣劳神,殿下珍重。”
像是猜出了他要做什么,老人说了这么一句。
踏着潮湿甬道的少年,脚步停滞了一下,背影萧瑟瘦弱,空荡荡的,像是有呼啸的冷风不断穿过他空洞洞的薄弱身躯。
喉头艰难的滚动,唇动了几许,最终无言,姜郁将一腔酸涩生生的咽了回去。
随即,缓缓的消失在老人模糊的视线。
泪终于决堤,老人弯下了坚韧不屈的脊背。
为官几十载,他无愧皇室,无愧黎民,无愧于心。
待他死后,少年在这世上再无牵挂之人,无人知冷暖,无人忧安危。
于是,满腹的悲苦涌了来,老人悲鸣痛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