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2/2页)
苏白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场的都是修为高深之人,况且此刻经过那桂花落声洗礼之后,他们的心神此刻宁静闲适,于是忍不住凑耳听来。
苏白当然不会在意,旁若无人的继续说道:“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澹澹花香。此子绝对是心细如发之辈。”
李长青忍不住点了点头。
苏白开始写“夜静春山空”句。
随着墨字挥下,苏白的眼睛也是越来越亮。
“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彷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
“这诗人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妙极!妙极啊!”
苏白忍不住又念诵了两句,他是大儒,有言随法行之力,此时心神激动之下,诗文中的力量当即被他引发出来,将众人拉到山涧夜色之中。
众人皆是神通广大之辈,稍微一用力便可挣脱出去,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么做的,都是自愿沉浸其中,脸上甚至出现超然物外的闲适表情。
李长青不愧是曾经的儒家天才人物,此刻置身其中便是忍不住想起后两句,于是说道:
“虽然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
“山谷寂静无人,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春夜的寂静使得山中更显空荡。明月悄然初升,惊动了深山中的飞鸟,于是,鸟儿时不时在山涧中发出一阵清脆的叫声。”
随着李长青的声音响起,月亮悠悠升起,洒在所有人的身上,让人心灵安静平和,远离了世事的纷扰,像是独自一人身在寂静的春山夜色一般。
他们陶醉了,放松了。
位于儒道秘境之内山巅之上的二人亦是重新端起了茶杯,悠然喝下。
横渠先生赞叹:“此诗有禅意!带着一种清新澹雅的韵味,带着超然物外的出世之感,处处都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明老亦是点头笑道:“若是让禅宗的那些家伙们听到,肯定会请他去那寺里坐上几天客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老亦是念诵一句:“诗中没有任何其他复杂的词语,诗句里面的意象也很简单:闲人,桂花,静夜,春山,明月,山鸟,山涧。真是难得啊!”
横渠先生品上一小口,笑道:“前朝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张御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细品味,王之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明老笑道:“能得到柳子这么高的评价,可见此诗造诣之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