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王允拒谏杀蔡邕,傕汜报复诛王允(一) (第2/2页)
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官兵是反董卓义军,与我们同一战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董卓旧部继续屯驻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军队,但关东官兵将领会疑为慢待,以至心灰意冷。”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董卓旧部率兵屯驻陈留、颍川诸县,闻董卓死讯,回到陕西。
牛辅已死,无所依从,又闻长安城中凉州人尽被诛杀,只得拥兵自守,却又不见朝廷赦免诏命,便使人到长安上表求赦。
王允说:“董卓之所以如此张扬跋扈,都是因为有这四个人相助。今虽大赦天下,唯独不能赦免这四个人。”
李傕闻报:“请求赦免不允,不如解散,各自逃生。”
谋士贾诩说:“若解散单行,仅就一个亭长之力就可擒获。不如传言凉州,激起民愤,再加上本部军马,杀入长安替太师报仇。如能成事,拥戴朝廷以正天下;如果失败,再解散逃生不迟。”
李傕采用贾诩建议,广泛散布流言。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军队风声,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
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
凉州军队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军权,解散凉州军队消息后,更是惊慌。
绝望的凉州将领寻思: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
于是迅速召集所属军士,严阵以待,准备见机起事,并且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一点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把他杀了。对于我们,不仅没有丝毫赦免意思,反而想置于死地。除了联合起来,别无选择。
李傕、郭汜见时机成熟。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共有十余万众,杀奔长安。
王允慌忙派遣胡轸、徐荣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组织长安保卫战。
可惜由于朝廷刚刚平息内乱,仓促间不能有效抵抗拼死一战的凉州军,徐荣战死新丰,胡轸率众投敌。
李傕、郭汜率兵直至长安。
东汉官兵不堪一击,十日内长安便被攻陷。
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外碰到王允,招呼一同逃走。
王允断然拒绝:“安定国家,是我最大夙愿。如果先帝及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国家平安无事,吾就心满意足了。若不如愿,当奉献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今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依靠我等辅佐。朝廷大难临头,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决不能为。吾身为重臣,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反叛,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常常念及皇上,以国家为念。”
说完,便扶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躲避。
李傕、郭汜杀入长安,屯兵南宫掖门,诛杀太仆卢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及不可胜数的官吏百姓。
李傕等来到宣平门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跪拜叩头。
献帝依偎在门楼上问:“卿没有宣召,擅入长安,放兵纵横,作威作福,意欲何为?”
李傕说:“董太师乃朝廷社稷大臣,忠于陛下,而无端被王允、吕布谋杀。臣等只是前来报仇,不敢叛逆造反。只要见到王允,为太师报仇,臣便退兵,并到廷尉那里领罪,接受惩处。”
王允在献帝身旁,闻听此言对献帝说:“臣为了国家杀了董卓。事已至此,陛下不必顾惜为臣,耽误国家大事。臣请下去见贼。”
献帝徘徊不忍,只听王允大呼一声“王允在此”,即从门楼上跳下。
李傕、郭汜按剑怒叱:“董太师何罪被杀害?”
王允说:“董贼罪恶,罄竹难书。被诛那天,长安士民皆相庆贺,难道没有听说吗?”
郭汜说:“太师有罪,我等何罪?却不肯赦免。”
王允大骂:“王允只有一死,逆贼何必多言。”
李傕、郭汜愤起,把王允诛杀楼下,抛尸于市,又诛杀妻儿宗族十余人,长安城中士民多为之痛哭流涕。
罗公引史歌赞王允说:“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