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3号测试场记录 第1节 图灵测试 (第2/2页)
你多半会想到,面前的这位是一部愚蠢的机器。如果提问与回答呈现出另一种状态: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问: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你烦不烦,干嘛老提同样的问题。
那么,你面前的这位,大概是人类而不是机器。
上述两种对话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可明显地感到回答者是从知识库里提取简单的答案,第二种则具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回答者知道观察者在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
以上测试是没有规定问题的范围和提问的标准,如果想要制造出能通过试验的机器,以我们的技术水平,必须在电脑中储存人类所有可以想到的问题,储存对这些问题的所有合乎常理的回答,并且还需要理智地作出选择。
以上来自于,“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1952年,他提出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不足70%的人判对,也就是超过30%的裁判误以为在和自己说话的是人而非计算机,那就算这台计算机成功通过图灵测试。
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或者机器,就算是拥有了“自我意识”或者“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肉体的区别之外,这台计算机或机器,已经拥有了灵魂。
100多年过去了,人类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50年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人类,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种类越来越繁杂,功能越来越强大,制作越来越精美。而且它们也取代了很多计算机和机器,因为它们的头脑本身就是一台高效且小型的计算机,而他们用各种材料制造的躯体,就是一部独立且耐用的机器。
可惜的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任何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它们只是依照人类编制的各种指令或程序,进行自我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