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锋芒,争夺天下(二) (第2/2页)
太祖左思右想得出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让所有的妇女在衙门里面,男人们在衙门的外面,再让这些妇女出去找自己的丈夫或者是家人,这样一来不就所有人都相认了吗?
果不其然,那一天衙门的外面可谓是人满为患,有的喜极而泣,有的大声欢笑,有的泪流满面,所有人都在心里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太祖的军队和别人的军队不一样!
这就是太祖的军队为什么受到欢迎,为什么能在群雄争霸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
别人的军队还在招兵买马,而太祖的军队就已经在训练在严肃军纪了,这样的军队自然不会与老百姓发生冲突,更不会出现抢粮践踏百姓的事件,这就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了。
正当太祖的军队扬名立万之时,有十万不长眼的大军就围攻了上来。这十万大军不是别人的,正是元朝的!
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明史》)
正当众人为打退元兵高兴之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就到了,三月份郭子兴逝世了!是的,曾经雄霸一方的红巾军的首领郭子兴,就这样走下了人生的舞台,走完了他这不算波澜壮阔的一生。
众人正在哀悼之际,小明王韩林儿就派人送来了诏书,命令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太祖为左右副元帅。
当太祖接到这一条任命之后,沉默许久说出来了一句话:“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明史》)但是随后考虑了一番,如今,韩林儿的实力是极其强大的,是可以依附的。于是太祖将其年号在军中使用,成为了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一支起义军。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嘴,虽然在明史中,是这般解释的,但野史公个人认为,这一诏令是他们必须要接受的,因为当时普遍流传的一句话,不就是明王降世,天下太平吗?
再加上大多数人,又信奉的是当时的明教,所以自然也应该拥护龙凤政权,多半是不会有那么多的歪门心思的。
至于为什么说,是太祖允许使用龙凤正权的称号的,才在整个起义军中使用这个称号呢?
那么我们不妨来做一下分析。
首先这支军队就是朱太祖一个手发展出来的,即便中间历经了许多的波折,但是手底下的重要将领,还是听从于太祖的。
武官有像徐达,汤和这样的将领,文官又有像李善长这样的大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相助,这就已经奠定了太祖的领导地位。再加上郭天叙年少没有多大的本事,张天佑这个人又有勇无谋,所以重大的决定还是要让太祖来拿决定,正因如此,太祖其实才是这支起义军的真正领袖级人物。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实质的权利,才让太祖没有什么造反之心的想法。
其实呀,更多的是太祖来不及去思考地位的问题,因为他还要考虑更加宏远的目标!
他的理想并不是占山为王,也不是雄霸一方,而是将手中的军队继续发展,直到发展到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庞大的大一统的王朝为止!
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王朝,那么现在所占领的几个城池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夺得一个虎踞龙盘之地,可以以此为跳脚,放眼征战于全国的绝对优势的位置。
回想当初呀,太祖召问了一个“儒生”,向他这样询问: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可以占据绝对优势,为日后夺取天下巩固基础?
这名“儒生”想了想,回答说道:“金陵(集庆)乃龙盘虎踞之地,又是历代帝王的古都,非要讲什么地方占据优势,那么我想金陵就可以为根本,然后再四出征伐,倡导仁义,广收人心,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这样天下就已经在我们的囊中了。”
这位儒生为什么要这么讲呀?那我们就不得不再提一嘴集庆了——说起来集庆,那可是有六朝古都之美誉。那地理位置堪称是龙盘虎踞,又以长江为天险,可谓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再加上数代前朝帝王共同积攒的家底,自然夺得下来便能获得强大而又有力的根据地。
那这个儒生是谁呀?
正是太祖最喜欢的冯氏兄弟中的冯国用!冯国用就是当年太祖率军走到定远妙山时归服过来的两兄弟之一的大哥,他的弟弟也非常有名,叫做冯国胜。他们兄弟俩呀,日后可是为太祖统一天下的大业建立了汗马功劳,当然那也只是后话。
如今攻取天下的步伐走到这一步,太祖不由得又想起来了冯国用的这番话,于是拿着地图先和李善长反复商讨,最终二人的意见达成一致,兵锋指向了集庆!
集庆虽然位置优越,条件丰厚,但是想要攻打下来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看,集庆外侧就是长江啊,在古代可没有能建立一座什么跨长江的天衡大桥,也没有什么能够让万人通过的扶梯,所以想要通过长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一只属于自己的水军。
然而太祖和李善长共同思考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从哪里弄一只属于自己的水军。
于是太祖很郁闷地对李善长说:“老李呀,你说这个时候要是突然间有一只水军能够跑过来给我们投降,那该多好呀。”
“老李”听了这话不由嘿嘿一笑,说道:“朱老板这话说的可就不对了,什么叫突然跑过来给我们投降?应该说是归顺我们这一只,顺承天运的正义之师!”
太祖倒是蔑视的一笑说道:“哪有什么天命不天命,一切都乃实是人为也。”李善长摇头道:“老百姓都相信那么朱老板,你相不相信?”
也许太祖并没有想到,李善长会突然问这么一句,不由愣在了原地,心中陡然间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平民百姓貌似相信天命之说,远胜于相信一切呀!
明教是如何产生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民谣又是怎么来的?
那不都是老百姓相信有天意的指示,相信有上天的安排,所以这种话才能快速的在民间流传吗?
太祖想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你说的对,老百姓相信的东西我也应该相信!只是水军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
正说到此处,冯国用推门而入道:“有一个好消息!”
太祖和李善长本来是一筹莫展,很是萎靡不振,但听到这句话后,两人几乎是同时蹦了起来,异口同声的询问:“何也?”
冯国用笑着说道:“长江边上的巢湖,有个彭祖水寨,这水寨里面可是有足足上万号人,还有船只一千多条,最要命的是他还和另一支义军有矛盾,双方经常起冲突,但是水寨却经常吃亏,于是他们便打算来投奔我们!”太祖听到这话不由哈哈大笑。
那真可谓是困来枕头到,心想事成啊!
争夺天下,最重要的便是民心二字,想要获得这两个字,不仅仅要满足人民物质上所需要的东西,还需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信仰。
正是:政之所兴,再顺民心。(《管子.牧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