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宋皇后 (第2/2页)
“好侄儿,快坐下,一会你那皇后姐姐便出来。”话音刚落,只听见从里面传来少女嬉笑的声音,
“谁的皇后姐姐啊?”吴咏朝声音发出的地方望去,只见一位宫装少女,在大批侍女的环绕下,缓缓从屏风后走出。
她一出来,便看到吴咏,不由点头笑道:“原来是吴侍读来了啊!”
“见过皇后陛下!”吴咏急忙施礼道。此时的宋皇后大概也就十三四的样子,很是青涩稚嫩。
“平身吧!”宋皇后由两位宫女扶着,在上首坐下,随即招呼众人也都坐下。
这才对左右的服侍的太监宫女吩咐道:“你们先下去,本宫有些私事要跟家人商议。”
“是,皇后!”众人不敢违背,很快大殿内,除了宋皇后、宋酆父子、曹嵩父子和吴咏外,再无其他人。
这时宋皇后才面露难色地问吴咏道:“天子好像有意疏远于我,不知吴侍读可知这其中的缘由?”她自从被送入宫后,时常见到天子刘宏,但刘宏对谁都不冷不热,本来她还以为当上皇后会改变天子的态度,没想到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冷淡。
吴咏一愣,他陪伴天子刘宏一年多,对他的脾性也算有些了解。刘宏当天子前,就是一位乡下小地主,自由散漫惯了。
如今困在这洛阳皇宫中,不仅有诸多束缚,就是婚姻也不能做主。其实宋清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后,是多方势力妥协的结果,其中也包含天子刘宏。
刘宏以前也算是市井小民,见惯了嬉笑无拘束的平民女子,对于这些规规矩矩的世家大族女子,天生就带有一种陌生感。
而东汉的皇后,基本都被世家大族垄断。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东汉建立说起。
光武帝建立东汉时,由于河北仍立足未稳,他对于各地州郡而言无疑是一个外来势力,稍有不慎便会让大好形势陡然逆转。
在这一情形下,防止因为诛杀本土豪强代表的刘扬而引发集体反叛便成了当务之急。
于是,任命刘扬之子为真定王以保持该家族原有的势力,册封本地大族之一的郭氏女为皇后,并立其所生之子为皇太子等措施就此应运而生,目的都在于团结河北的豪族势力以巩固新生政权。
迎娶郭氏并立其为后对光武安定河北进而建立帝业根基居功甚伟,然而随着建武十三年天下的一统,河北势力对帝国的价值大大降低,而其与功臣中南阳派势力的矛盾却逐渐增大。
作为帝乡的南阳是王朝的根基,南阳籍功臣与外戚是刘秀集团的中坚力量和帝国大厦的支柱,而阴氏正是这一势力的代表。
为了巩固自身权势,南阳势力要求以阴氏为后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较量,因为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出自皇后的嫡长子显然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刘秀一度陷入痛苦的抉择中,但最后还是于建武十七年顺应南阳势力的要求废除郭后而代之以阴氏,并在两年后另立阴氏长子刘庄为皇太子。
出于对各方豪族势力的妥协而非私人情感的表达,光武帝册封以及更换了他的皇后。
这种表现在开国皇帝身上的妥协行为似乎成了一个标配,在此后的帝国行程中一再上演。
阳嘉元年,十八岁的汉顺帝也陷入了立后的纠结之中。受宠的贵人共有四人,顺帝偏爱才貌出众的窦氏然而呼声更高的却是梁商之女梁妠。
为了争取最后一丝机会,顺帝甚至提出用抽签的荒唐方式来决定人选。
以胡广为首的大臣断然否定了这一提议,并以《春秋》经典的名义上书请求立梁妠为后,无奈的顺帝最终采纳了群臣的要求。
在这场立后风波中,梁氏的胜出取决于其背后的家族势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樊氏和阴氏的支持。
而与之相比,窦氏虽也多结交宾客但总体势力仍相对较弱。汉桓帝时,刘志宠爱出身卑微的采女田圣等人,并试图册立田氏为后。
然而这一提议再次遭到了属意窦妙的大臣们更为激烈地反对。陈蕃以窦氏家世优良而田氏卑微为由多次上书表达反对意见,史书以
“争之甚固”四字描述了当时的僵局。另一个大臣应奉更是不惜以周襄王娶狄女为妃而被入侵、汉成帝纳赵飞燕而断子绝孙为例来劝谏皇帝。
在这种情形下,无可奈何的桓帝只得册封群臣偏好的世家女窦妙为新的皇后。
然而也由此对窦氏更加冷淡,甚至极少光顾皇后的寝宫,这一举动又最终酿成了窦氏在当上皇太后后便立刻处死田氏的悲剧。
经由上述的几例个案,一个事实凸显出来:以皇后为首的东汉帝室后妃基本被世家豪族所把持——尤以阴、窦、邓、梁四家最为突出,皇后的废立更是这些豪族彼此之间的权力游戏,至于西汉动辄以平民甚至歌姬舞女为皇后的故事早已是镜中水月。
此外,这些豪族本身便是地方上的权贵之家,成为外戚只是进一步提高了其所拥有的权势,其情形与西汉如卫青、霍去病一类陡然而富的外戚已是有了根本的不同。
故而,东汉的外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皇权的单纯依附者,而更多地是豪族势力在政治的一种体现了。
天子刘宏现在亲近宦官,打压世家大族,因此对宫中的诸多女子,也是无感,并不仅仅只是针对宋皇后一人。
当然这些话,他也不能当着宋酆明说,颇有挑拨离间的嫌疑。想到这里,吴咏不由又想到宋皇后以后凄惨的下场。
于是便开口建言道:“天子喜欢有生活气息的女子,皇后可以尝试稍微改变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