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风起南阳 第58章 太虚食单之面食 (第2/2页)
两女吃吃一笑,拉着吴咏来到堂屋坐下,又找来汉代的‘文房四宝’,削刀、毛笔、竹简和墨砚。
吴咏比较好奇,问了削刀的用处才知道,这时的人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削刀刮去重新写。削刀就类似后代的橡皮擦,墨笔在竹木简上写错了字,就用削刀刮去重新写上正确的字。
一切准备就绪,吴咏本来想效仿后世袁枚的《随园食单》,做一个面食类、豆食类、炒菜类,肉食类和汤粥类集锦,但看了何莲手中的竹简一眼,觉得还是以后弄出纸张来,再说吧,现在先做一份面食类的食单交给刘宗正。
当下何莲执笔,吴咏叙述,成昭修正,三人开始记录这汉代的第一份太虚食单。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田典找来,看到三人在这里修修写写,不禁有些好奇,随手拿起几个写好的竹简,看了看,只见上面写到:
“面食类细分为面条、蒸馍、包子、饺子、饼等。
面条:面粉兑水和成团,擀成面皮,以小刀截面成条,可宽可细。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如穉子面,鸡汤喂之,味道甚美。亦或将面下汤沥干,放碗中,可做凉面、卤面、油泼面。
葱花饼: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葱花、盐巴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
馅饼:先拌馅料,加水和面,面皮包之,热油灼透。
肉饺:面皮摊开,裹肉为馅蒸之。
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
李田典看的直流口水,这上面的美食,除了面条,他听都没听过,不禁有些疑惑地问道:“贤侄,你们这是做什么?”
三人被李田典的声音惊醒过来,这才发现不知何时三人几乎都是脸贴脸。何莲跟成昭都是脸红红的,身体急忙向后缩了缩。
吴咏却跟没事人一样,笑道:“昨日我在太守府遇到刘宗正,他老人家让小子准备一份食单,小子今日正好要去宛城一趟,就找两位阿姐帮忙录写食单。”
接着问道:“叔父何时来的?可是吃食准备好了?”
李田典恍然,同时又有些羡慕,吴咏小小年纪就搭上汉室的刘宗正,以后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怪不得昨日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立言。
不过他很快收拾好心情,调笑道:“刚才看你们三个亲密无间,不知羡煞多少人!”
又见两女羞的一直不敢抬头,便及时转移话题,“朱里典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等你将那些物品和吃食给流民群运送过去。”
吴咏点点头,让两女继续整理,他等会回来时就要拿着这份食单去宛城。
李田典这时也插话道:“不知两位小娘可否抄录一份留在里中,这份食单上的吃食,某闻所未闻,只盼将来也有幸吃到。”
吴咏笑道:“有小子在,保管叔父都能吃到吐,既然叔父想要食单,那就劳烦两位阿姐抄录一份。”
两女点点头,嘱咐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吴咏随李田典来到里门口,发现有十多辆架车子已经等候在此,上面装的都是秫秸秆。可别小看这东西,在没有房屋和床的地方,这玩意就是神器一样的存在。往地上一铺就是一张床,往土里一插就是一面墙,简单实用。更重要的是,这秫秸秆也是盖房子的利器,往横梁上一摊,既能遮风挡雨,也能防潮保温。
吴咏带着数十名乡亲将这些物品送到流民群所在地时,发现他们已经干的热火朝天了。
有在吴家田里除草的,也有在吴家果园平整土壤的。
当然最多的还是在山头准备搭建房屋住处的。妇人收集茅草,男人去远处砍树,孩童搬运石块,老人运输泉水,每个人都不闲着。
看到吴咏,流民们迅速聚集过来。
等他们卸完秫秸秆,吴咏也不废话,立刻按照信息竹简发放蒸馍。
拿到食物的流民,基本都是回到自己的家庭小集体再分食。噎到了,就去下面的山泉边,用双手掬点水喝。
吴咏觉得不能任由他们这样喝生水,一是不卫生,二是这些人中万一有哪个得了传染病,岂不是要了一群人的命!